久久久久久欧美,日韩精品资源,国产美女一区视频,一区中文字幕

易菇網-食用菌產業門戶網站
省級分站
分類網
  • 裝袋機
  • 當前位置: 首頁 » 動態 » 產業動態 » 正文

    《神奇黑土地》之天作一“東寧黑木耳”


    【發布日期】:2022-09-29  【來源】:黑龍江新聞網
    【核心提示】:綏陽鎮不大,但是有高鐵通過,又有雨潤、潤鄉、北域良人、宏福、雙勝等一批木耳加工企業加持,地位特殊,名氣不小。特別是,當2021年中國品牌價值評價信息發布暨中國品牌建設高峰論壇上宣布,“東寧黑木耳”以843的品牌強度和181.27億元的品牌價值蟬聯中國地標產品食用菌類第一名,綏陽鎮進入人們視野;同年,東寧市將一座黑木耳博物館建在綏陽,小鎮更加倍提高了知名度和身價。

    綏陽:小鎮吸金格局大

    綏陽鎮不大,但是有高鐵通過,又有雨潤、潤鄉、北域良人、宏福、雙勝等一批木耳加工企業加持,地位特殊,名氣不小。特別是,當2021年中國品牌價值評價信息發布暨中國品牌建設高峰論壇上宣布,“東寧黑木耳”以843的品牌強度和181.27億元的品牌價值蟬聯中國地標產品食用菌類第一名,綏陽鎮進入人們視野;同年,東寧市將一座黑木耳博物館建在綏陽,小鎮更加倍提高了知名度和身價。

    小木耳給邊陲小鎮帶來大變化。對此,生活在鎮里70多年的付林鎖尤為感慨。這位種植黑木耳的“老把式”,在自己20多歲時就和木耳結下了不解之緣。

    一直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木耳還都是人們只能在林中偶遇采摘的稀罕物。那時的木耳,多為伐木工地木頭堆上的自然生長。朽木糟木裂縫里長出的菌絲,經陽光雨露幻化成“耳”,這讓當時在生產隊勞作的付林鎖看到一線生機。他“異想天開”地開始探索黑木耳菌種的人工培育。經過幾次挫折、失敗,1972年春天,付林鎖在500個罐頭瓶中成功培育出第一批木耳菌。這一舉動,成為東寧黑木耳人工種植技術零的突破。1977年,東寧黑木耳產量首次破萬斤。

    如今,整整50年過去,東寧黑木耳已名甲天下。

    在東寧黑木耳博物館,當年付林鎖培育木耳菌所用的工具已成為展品。原始的樹段打孔器、裝著菌絲的試管和罐頭瓶、泛黃的木耳種植技術小冊子……都透著那個年代人們向大自然學習的熱情和渴望改變生產方式的執著,透著東寧農民的智慧和倔強。

    如今,這種智慧和倔強,體現在一位28歲的企業經理翟正健身上,多了一份自信和大格局。

    黑龍江順德峰興盛永食用菌有限公司,是一家菌用物資生產銷售企業,其生產經營的東西可謂包羅萬象,黑木耳生產上下游產業鏈上的所用物品在這里都有經銷。最有特點的是,廠房外墻有一張貼滿小紅旗的中國地圖。總經理翟正健說,有小紅旗的地方都是他們生意抵達的地方,他要把小紅旗插向更多更遠的疆域。

    年輕的翟正健對食用菌企業未來發展的期許,是有足夠底氣的,這份格局和自信來自東寧黑木耳產業發展的強大。

    一份來自東寧市政府的資料顯示,目前,東寧市已經建成200畝以上園區39個,現有木屑經銷商40戶、菌用物資經銷商店41戶、黑木耳專業合作社89家;黑木耳生產相關企業116戶,其中菌包生產企業90戶、菌械制造企業6戶、廢棄菌包綜合利用企業10戶、黑木耳加工經銷企業10余戶;全市直接從事黑木耳生產的農戶9300戶、2.2萬人。2021年,東寧黑木耳種植規模9億袋,黑木耳干品產量4.5萬噸,年交易量10萬噸、交易額65億元,帶動全鏈條銷售收入近百億元。

    東寧市供銷合作社聯合社主任王良武說,小木耳富了東寧人,去年東寧農民實現人均可支配收入30024元,連續16年領跑全省,東寧也成為全省首個人均收入突破3萬元大關的縣(市)。

    東寧黑木耳為啥好?山好,水好,技術好,“三好”成就一好,產的就是好木耳!王良武一番自豪的講述十分有帶入感,令人不禁向往看一看那些生長出“黑精靈”山水林田。

    東寧:地靈物豐 山水含情

    盛夏,又到了黑木耳收獲的季節。此時的東寧,氣溫攀升,煙雨霏霏。從綏陽鎮駛往東寧市的高速路,是美出了名的331G國道。車子穿行在薄薄的雨幕中,遠處的山宛如水墨勾勒,近處的林郁郁蔥蔥,得知國家虎豹公園就在東寧這一帶山林蔓延,讓人不禁遐想,茂密的山林中,是否有一只“東北大貓”正在閑庭信步。

    東寧,地處長白山與完達山余脈結合部,三面環山一面向海,和日本海直線距離50公里,恰好面海的一座山有個巨大缺口,海風吹送東寧,使這里冬暖夏涼,林、水資源豐富。在這樣優質的地理條件下,黑木耳長得形如彎月、色如墨玉、口感爽滑、營養豐富。東寧又有晝夜溫差大的特點,特別適合黑木耳營養物質的保存,這里出產的黑木耳色黑、肉厚、形好,經檢測,多糖和粗纖維含量較高。

    東寧市委書記時林說,東寧黑木耳先后經歷了野生采集、伐木生產、段木栽培、袋料栽培四個階段,今天,袋料栽培是黑木耳的主要栽培方式。

    果然,越臨近東寧市區,就有更多的地擺木耳田和掛袋木耳大棚映入眼簾。穿行在雨霧中,同行的東寧人不禁感慨地說:“這下雨就是在下錢嘞!”

    基地木耳正在進行今年的第五輪采摘。女研究員郭雯正在每個木耳大棚和地擺木耳田里忙碌著。這個季節,為了搶收木耳,基地要雇用大量的采摘工,一個小時工費在18元至23元之間,還很難雇到人。“搶收季一天工作要10多個小時,手腳麻利點的人,一天賺二三百元沒問題。這個時候用工量大,采摘工供不應求,很多外鄉人都坐著火車來干活,一兩個月里能賺不少錢。”郭雯說。

    東寧市食用菌協會會長徐連堂恰好在這里查看今年的木耳收成。他介紹,一個菌袋能產1至1.2兩干木耳,一個耳農人家一般有10萬至20萬個菌袋,最多的都有40萬至50萬個菌袋,東寧黑木耳目前在綏陽雨潤黑木耳大市場的批發價是每公斤38元至40元。

    徐連堂說,東寧黑木耳的優勢在干濕比例高,干濕比度≥13,這意味著一斤干木耳能比其他地方的木耳多泡發出3斤以上的食用木耳。

    鄉土人才:咬定一“耳”成大業

    徐連堂原本是東寧市道河鎮和平村的一名農民,1994年開始從事段栽木耳,后來開始琢磨新的木耳生產革新。到2006年,徐連堂已擁有年產十幾萬袋木耳的廠房和場地,但當需要他傳授木耳栽培新技術時,他毫不猶豫,拋家舍業地投入到技術推廣工作中。

    在東寧,每個耳農都是技術高手,從菌絲培養到液體菌使用,鉆研成專家的,在東寧還有很多。

    老黑山鎮老黑山村耳農石金庫,探索出“小孔單片”出耳技術,每個菌袋刺孔約200個,產出的木耳單片無根,形如彎月,色如墨玉;東寧鎮大城子村耳農丁兆全,試驗出“棚室吊袋”立體栽培技術,畝均栽培量提高了4倍。

    從事技術推廣工作16年來,徐連堂年均舉辦技術培訓班150場次,培訓農民近7000人,全市1.5萬戶菌農,他見過、指導過的至少有一半人。

    就是這些鄉土木耳專家,革新了裝袋機、窩口機、刺孔機等30余款菌用器械設備,獨創推廣了棚室掛袋、春耳秋管、越冬耳栽培、“小孔單片”出耳等20余項產業新技術,木耳生產技術始終走在全國前列。

    人才吸引和人才培養,在東寧一直都是不變的主題。2014年東寧食用菌研發中心成立時引進8名來自東北農業大學、黑龍江大學等幾所高校的研究生,目前,在東寧共有黑木耳研發機構6家、黑木耳產業科技型企業5家,研究人員中不乏碩士生、博士生,從事科研和技術指導的人才在500人以上。同時,在山西中陽、陜西商洛、河北阜平等地,常年有東寧市派出的300多名技術員做技術指導工作,那里的黑木耳栽培,很多都采用了東寧的技術模式。

    九山半水半分田,八分綠林半成“耳”。東寧的夏天,天青與墨色是其主色調,黑木耳陪伴著東寧一步步走過時間的旅程,當年的“拓荒者”已成古稀老人,他們的后輩沿著他們的足跡,用自己的方式帶著東寧繼續前行。


     
    關鍵詞: 黑木耳 東寧
     
    [ 動態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動態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本站  |  發展歷程  |  顧問團隊  |  會員入會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聯系我們  |  隱私政策  |  使用協議  |  信息規范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  |  鄂ICP備20002293號-6
     
    主站蜘蛛池模板: 周口市| 邵阳市| 曲松县| 若尔盖县| 库车县| 准格尔旗| 扎鲁特旗| 汝阳县| 来安县| 镇康县| 宜良县| 蛟河市| 定边县| 大名县| 隆回县| 蓬安县| 司法| 龙南县| 井研县| 高邑县| 西乌珠穆沁旗| 东兴市| 永靖县| 昌吉市| 黄骅市| 怀仁县| 页游| 那曲县| 泽库县| 高雄县| 腾冲县| 河池市| 牡丹江市| 枞阳县| 东乡族自治县| 桓仁| 于都县| 镇宁| 新余市| 贵定县| 阳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