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老漢一家5口人,1998年前后,全家幾百元的月收入壓得他喘不過氣來,聽鄰居說,養木耳能掙錢,他就干上了。今天整菌、明天裝袋,一年下來,9000袋木耳凈剩1.3萬元。幾年來,靠養殖黑木耳,劉老漢不僅家里供出了3個大學生,還帶富了身邊一批人。” 記者從綏陽林業局了解到,通過不斷完善網絡經營、擴大外銷份額、搶占海內外市場,如今在綏陽當地,黑木耳已真正成為農民致富的“一號產業”。2011年發展黑木耳1.7億袋,僅此一項實現利潤2.74億元,全局人均8300元。
一棟棟白色菌房下,熱鬧的擺場盡收眼底。黑蒙蒙的夏木耳已經全面進入采摘時節,白花花的秋木耳段也正在下地擺放,白紗布鋪就的晾曬架上鋪滿了黑得透亮、嫩得發滑、肥嘟嘟的黑木耳,如同一條條整齊有序的生產線伸向遠方,黑白色調里穿梭著人們忙碌的身影。望著這生機勃勃的場景,綏陽林業局黨委書記劉書賓感慨的告訴記者,“十二五”期間,國家決定繼續實施從2000年開始在長江上游、黃河上中游地區以及東北、內蒙古等重點國有林區推行的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根據“二期天保”計劃,綏陽林業局的年采伐指標將從11.9萬立方米調減到2.5萬立方米。林區不砍木頭怎么活成為困擾綏陽林業局的一個難題。當了解到許多重點國有林區已經走上了從“獨木支撐”向生態、綠色、可持續發展的轉型之路時,綏陽林業局決定充分利用采伐的剩余物養著木耳。將過去沒人稀罕的鋸末壓裝成木耳袋,放上培育好的菌種,袋外面扎上小眼,春天往林地里一擺,定期澆水,黑木耳就會從小眼中鉆出來,成為林業職工的致富新路。
針對林區職工在發展黑木耳過程中遇到的原料、廠房、場地和水電等難題,綏陽林業局首先要求各林場所集中收揀原料、集中加工鋸末,并按成本價銷售給職工,有效降低了職工發展黑木耳的成本。同時,該局還積極進行平整場地、架設輸變電線路、興建無公害標準化生產基地等建設;在相關部門和科研機構協助下走自主研發菌種,菌包加工標準化、工廠化之路,用集約化生產方式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此外,綏陽林業局還積極扶持下崗職工創辦食用菌生產企業、加強產品加工,打造區域特色品牌,其生產的系列產品遠銷至北京、天津、上海、大連等地。在延伸產業鏈條、打造循環經濟方面,綏陽林業局通過加強廢棄菌袋回收解決白色污染,利用廢菌糠再生產食用菌節約原料資源,利用菌糠生產機制炭、活性炭,推廣生物質能源轉化等方式,將黑木耳采收后的菌糠、菌袋塑料等廢棄物加以利用,做到吃干榨凈、變廢為寶,實現了資源的循環再利用。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為培育替代產業,綏陽黑木耳山野菜批發大市場于2002年正式投入運營,現已發展成為年交易量超過1億斤、交易額近40億元的黑木耳集散地和銷售中心。不僅綏陽的木耳到這里賣,小興安嶺、大興安嶺以及吉林、遼寧、內蒙古等地林區的大部分木耳都由此銷往全國以及韓、日等國家和地區。栽下黑木耳,收獲“金疙瘩”。通過采取積極舉措,截至2011年,綏陽林業局黑木耳栽培量已從2000年的不足800萬袋增加到1.7億袋,實現產值4.13億元,從業人員近萬人,黑木耳產業收入占全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70%,成為帶動職工就業、造一方百姓的龍頭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