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麟
華中農業大學 湖北武漢430070
【摘要】<正>平菇栽培廣泛 ,菇農最為關切的問題是平菇的產量、質量(韌性 )、抗病性和商品外觀。多年來 ,一個優良菌株的產生 ,主要來自于野生菌株的采集和馴化 ,而更多的所謂“良種”是出自于相互引進 ,改名換姓后也就名正言順了。常用的雜交育種 ,耗時太長 ,而且雜交優勢維護不久 ,這已被公認。現在社會上流行的平菇良種 ,從分類角度看 ,多為一個種的不同生態型 ,它們的遺傳距離相近 ,都不占有太大的優勢 ,客觀反映任何一個菌株都不可能是完美的 ,有所長 ,也必有所短 ,有些良種的確給菇農帶來很好的經濟效益 ,但種上 1、2年 ,至多 3、4年就會每況愈下 ,于是眾人一言以蔽之“退化”了 ,主要表現在出菇推遲
【文獻出處】 食用菌,Edible Fungi,編輯部郵箱,2004年01期 【DOI】CNKI:SUN:SIYJ.0.2004-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