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媒體熱炒的推廣教授源于《人民日報》4月15日頭版頭條的報道,該報道題目是《浙江大學鼓勵教師走出校門推廣先進適用技術“推廣教授”服務“三農”》。其文章的主要內容是:浙江大學將農字頭的科研成果撒播到祖國的各地去,100名專家深入到農村去傳播科學技術為農村、農業、農民服務。張放教授20多年直接推廣先進適用技術的農田就達16萬畝,受惠農戶近5萬戶。
筆者讀了這篇報道后不禁叫好,感受頗深:我們的食用菌界是不是也有必要提倡這種行動。推動我國食用菌產業發展,支持食用菌產業化經營和眾多食用菌企業的發展,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菇農。各涉菌院校走出去推廣先進適用的食用菌技術,是服務于這個產業的最好方式。很值得我們所有的涉菌高校和科技部門去深思,因為它能最直接的讓科學技術轉化生產力,以優質的科技服務了這個產業,當今我國食用菌行業,企業也好,菇農也好,十分迫切需要教授、專家來到他們中間為他們傳授食用菌優良菌種、種植技術,幫助他們及時解決在生產過程中遇到的技術難題,真正將科技成果轉化成為生產力,為食用菌產業保駕護航。由此筆者想到吉林省蛟河市黃松甸鎮之所以成為中國黑木耳之鄉,正是蔣淑霞研究員、傅偉杰教授、陳宗澤教授、李玉院士等親臨現場的大力支持,將科技成果轉化成為生產力的有益嘗試。也得益與當地政府每年都請食用菌專家為食用菌生產支招,講授食用菌種植技術,并到菇棚現場進行現場培訓,使菇農初步掌握了種植管理、防治病害等技術,掌握了技術的菇農初嘗了種菇的甜頭,如今這個鎮食用菌成了主導產業,相當多的農民種菇致富。
食用菌生產作為生物技術產業,涉及面廣,生產環節多,技術要求相對比較高,從事食用菌栽培的多數菇農需要熟練掌握栽培技術和生產工藝,才能達到高產穩產、高質高效的目的。而從事食用菌先進技術研究的專家和專業技術人員,多集中在省、市科研部門和院校,他們的研究新成果、新技術、新工藝、新品種很難轉化成生產力。這個行業迫切需要大量的
“推廣教授”扎實有效地對從業者進行幫促活動,進行高質量的服務,同食用菌企業、菇農形成溝通互動、加強銜接、密切配合、產學研結合,促使食用菌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應該說食用菌界專家教授發表學術論文,取得很多科研獎項,是對行業的貢獻;轉化科研成果、幫扶食用菌企業、致富更多的菇農,同樣也是貢獻。“推廣教授”,我們都應該尊重。
在食用菌領域,只有尊重知識才是科學認真的態度,希望我們教授們別再為論文而論文,局限于實驗室里,研究的課題轉化不了生產力只是空洞的課題,講點實際的,讓全行業都受益,這才是好樣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