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線蟲草屬系統發育框架,探尋生物多樣性演化規律。”在"眾興菌業·2025年第五屆全國蟲草大會"上,貴州中醫藥大學代永東博士作了題為“中國線蟲草屬Ophiocordyceps資源多樣性、系統發育及其地理分布”的報告分享。
代永東博士指出,線蟲草屬的分類與系統發育研究歷經多次迭代。2007年韓國學者將廣義蟲草劃分為三科四屬,基于47個標本重新確立了線蟲草屬分類地位,其顯著特征為子座鮮艷或深色,子囊孢子線型,斷裂或不斷裂成次生孢子。通過構建系統發育框架發現,該屬生物多樣性隨采樣豐富度不斷變化——2015年首次構建的系統發育框架形成4個分支,2025年研究顯示單側生蟲草分支顯著分化為冬蟲夏草分支與單側生蟲草分支。
而最新基于202個物種422個標本的5基因聯合分析表明,線蟲草屬已形成至少11個系統發育分支,更加明確的系統發育有助于深入理解各個支系的演化規律。其無性型Paraisaria和Hymenostilbe與分支對應良好,但Hirsutella散在分布不具系統發育意義。O. sphecocephala分支形態與其他類群差異明顯,且分子系統學呈現長枝,表現為獨立的進化模式。 在線蟲草屬框架中,將Paraisaria單獨成屬,且保留 Hirsutella的分類極不科學,造成內部分類系統的不一致,亟待解決。
世界上已報道近400個線蟲草物種。中國到底有多少個線蟲草物種呢?針對這個問題代永東博士表示,中國已報道163種(占40%),但大多數線蟲草物種報道集中在云南、貴州、廣東、安徽等地,其他省份報道較少,導致整體多樣性資料不足。統計發現,有兩個及以上地域分布的僅42種,主要包括冬蟲夏草、發絲現蟲草、垂頭線蟲草,蜂頭線蟲草等,而報道僅1個分布地的有121種,其主要原因:一方面可能確實反映出物種的真實分布局限性,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由于現有采樣工作的局限性所致。
其在貴州的多年調查發現:在水富寒竹林發現喀斯特線蟲草與涼山線蟲草,在雷公山、大沙河等地采集到巨針線蟲草等物種,形成線蟲草屬冬蟲夏草支系物種貫穿云貴高原的生物多樣性走廊,廣元市的分布點驗證更凸顯潛在科研價值。
除傳統冬蟲夏草外,還發現了蟲草王(O. megala)、涼山線蟲草、蘭坪線蟲草等具有食藥用開發潛力的物種,代永東博士呼吁加強全國生物多樣性調查合作,以完善線蟲草屬資源多樣性評估與利用,為蟲草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支撐。
蘑菇通網址:https://www.mogut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