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和死棒是平菇規模生產中常見的兩大技術難題。經長期實踐,總結出平菇“一熟二恒三變”生產管理技術,即熟料接種、恒溫發菌和變溫出菇技術。熟料,是指生料(各種培養原料混合物)經高溫水蒸汽常壓滅菌后形成的、適合各類食用菌生長的培養料簡稱,具有全程零污染特點;恒溫發菌,是指晝夜溫差0~5℃環境下的菌絲培養;變溫出菇,是指晝夜溫差2~15℃環境下的子實體培養,分夏、冬兩茬。
原文刊登于《西北園藝》2025年第1期。作者: 王廣輝 原文標題:設施平菇“一熟二恒三變”優質高產技術
01熟料接種
栽培菌種制作
裝袋。人工或機械完成。培養料配比:棉籽殼60%+麥草20%+鋸末20%(闊葉木類),料水比1∶1.6。塑料袋規格:寬16 cm,長37 cm,厚度≥0.1 mm。成品栽培種菌棒規格:菌棒長23 cm,直徑10 cm,每袋重2 000 g(干料750 g+水1 250 g),要求菌袋兩頭活口扎緊,不漏料、不粘料,無破損,長短輕重一致。
常壓滅菌。旺火氣滿連續蒸10 h+停火悶蒸10 h。蒸鍋制作方法:以500袋(夏茬接1畝菌棒)和1 000袋(冬茬接1畝菌棒)為例,木質底座高10 cm、寬100 cm、長1 500 cm1~2個,菌棒平放在底座上,每層50個,間距1 cm,擺放10層(層間菌棒相互垂直擺放),底座下鋪保溫材料,放通氣管1~2個,用彩條布和保溫棉被從上到下將菌棒、底座和通氣管包嚴包實,四周用重物壓緊壓實,通氣管與常壓蒸汽鍋連接,為菌棒連續輸送常壓水蒸汽。待彩條布鼓起并大量冒氣時開始計時,20 h后,袋內培養料顏色由黃變黑。
接種。無需特定條件,自然通風條件下人工接種即可,每袋兩端各接種母種12.5 g,接種前先將母種捏成1~3 mm碎塊(增加菌種與培養料接觸面)。接種工具和雙手用醫用酒精消毒。
栽培菌棒制作
裝袋。機械裝袋,培養料配比:棉籽殼23%+麥草28%+玉米芯40%+麩皮6%+玉米面3%,料水比1∶1.2;塑料袋規格:寬23 cm,長57 cm,厚度≥0.1 mm。栽培菌棒規格:直徑15 cm,長40 cm,每袋重3 750 g(干料1 750 g+水2 000 g)。
滅菌。常壓滅菌。旺火氣滿連續蒸10 h+停火悶蒸10 h,蒸鍋制作方法同上。
接種。無需特定條件,自然通風條件下人工接種即可,每袋兩端各接種母種50 g,方法同上。要求各留直徑3 cm出菇口,制作方法如下:先將直徑3 cm編織袋套在兩端袋口外,再將袋口外翻,最后覆蓋一層舊報紙并扎緊袋口。
02恒溫發菌
1.栽培菌種。恒溫(20~25℃)、干燥(空氣濕度50%)條件下培養菌絲20~30 d,發菌期間不噴水,少通風(3~7 d通風1~2 h),白色菌絲爬滿整個菌袋后,置于陰涼處備用,適溫下限菌絲粗壯。生產規模大時,栽培菌種單獨培養,反之與栽培菌棒同時培養。
2.栽培菌棒。恒溫(20~25℃)、干燥(空氣濕度50%)條件下發滿菌絲30 d(夏茬)和60 d(冬茬),白色菌絲爬滿整個菌袋后開口出菇。發菌期間不噴水,少通風(3~7 d通風1~2 h)。
03變溫出菇滿足保溫保濕、防雨雪、抗風遮陰條件的各類農業栽培設施均可生產平菇,如農用塑料薄膜大棚、節能日光溫室等。
夏茬平菇。6月開始培養栽培菌種→7月完成栽培菌棒制作,清理前茬菌棒,廣譜殺菌劑和殺蟲劑棚內噴灑1~2次,1%生石灰水地面噴灑滅菌1~2次→8月初栽培菌棒入棚堆放,堆高3層,棒間距1 cm,堆間距60 cm,走道100 cm(與設施走向平行、與菌棒堆垂直),每畝0.8萬袋→9—12月采收3~4茬,每袋合計出菇1 kg,生物效率1∶0.7。出菇期晴天噴水2~3次,陰雨天不噴水,保持晝夜通風、棚面全遮陰、兩端散射光狀態。夏茬平菇發菌期菌棒溫度不得超過30℃,可澆水降溫,且菌棒“井”形擺放4~5層,出菇時平行堆放3層。
冬茬平菇。12月完成栽培菌種培養→次年1月完成菌棒制作,清理前茬菌棒,廣譜殺菌劑和殺蟲劑棚內噴灑1~2次,1%生石灰水地面噴灑滅菌1~2次→2月菌棒入棚堆放,層高7層,堆間距60 cm,棒間距1 cm,走道100 cm(與設施走向平行、與菌棒堆垂直),每畝1.8萬袋→4—6月采收3~6茬,每袋合計出菇2 kg,生物效率1∶1。出菇期晴天噴水1~2次,陰雨天不噴水,保持白天通風、棚面全遮陰、兩端散射光狀態。冬茬平菇只要不冰凍(棚內溫度不低于0℃)即可連續出菇,發菌與出菇菌棒均平行堆放7層。小知識
平菇屬木腐生性微酸菌(p H 4~9),喜濕好氧忌強光,孢子形成溫度10~20℃,萌發溫度20~30℃,菌絲生長溫度4~35℃,濕度50%~60%,子實體形成溫度2~33℃,濕度80%~95%。當前推廣的廣溫型品種特抗650,其菇體深灰色(15℃以上色淺,12℃以下色深),菇形好(叢生大朵緊湊且不易破碎,菌褶紋細),抗雜菌,產量高,深受種植戶和消費者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