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專家考察團通過兩天的實地考察,還分別聽取了印江縣、遵義縣、貴陽市等相關部門及企業負責人對各縣、市食藥用菌產業發展情況的匯報,并與企業負責人和從業人員進行深入交流,詳細地了解了貴州省印江縣、遵義縣、貴陽市食用菌種植基地和企業的建設發展情況及食用菌產業生產、加工、銷售等情況,并對貴州省食藥用菌的產業發展給予了高度評價:一是貴州氣候環境,生態資源優勢顯著,發展食藥用菌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二是貴州省各級政府部門高度重視食藥用菌產業發展,這將有力的推動貴州省食藥用菌產業發展;三是貴州省食用菌相對于傳統食用菌主產區,起點高,投資規模大;四是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后發優勢明顯,有效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同時針對貴州省獨特的氣候環境條件,食藥用菌產業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結合國內外食藥用菌產業發展趨勢,以及如何持續發展貴州省食藥用菌產業,提出了許多科學的意見和建議:一是立足貴州省獨特的山區生態氣候環境和特色食藥用菌資源,打造生態綠色的食藥用菌產業,走特色、發展、精品和反季節之路,建立食藥用菌產品質量可追溯管理體系,打造黔菇品牌。二是貴州省天然野生菌資源豐富,在發展食藥用菌的同時,應該把原有的野生菌資源充分保護利用起來,建立野生菌保護保育區和野生菌保護和開發利用技術體系,逐漸培育野生菌產業;選擇典型區域建立資源保護區,實現資源的永續利用,不斷選育出優良品種;三是由農業、林業、扶貧和科技等政府部門共同組織建立食用菌產業聯席會議制度,組織食藥用菌全產業鏈專家和企業家,系統開展全省食藥用菌產業發展情況調研,編制科學全面的食藥用菌產業發展情況報告。在此基礎上,組織專家編制《貴州省食藥用菌產業發展規劃》和主導品種專項規劃,通過示范和推廣建立新的食藥用菌產業布局;四是通過產學研的結合,自主創新技術,或引進新品種新技術開展集成創新,制定食藥用菌生產標準操作規程和質量標準,建立貴州省食藥用菌質量標準體系;五是系統開展全省各區主要菇耳林資源調查,篩選出適宜各地區的菇耳栽培用樹種;研究制定菇耳林生產和培育技術體系;根據食用菌產業發展需要,建立菇耳林菌木培育基地,解決菌林矛盾問題;六是根據各地區的特點,重點推廣專業化制包,農戶分散出菇的生產模式,大力推廣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以30~50萬棒規模的生產基地為主,適度發展更大規模生產基地和工廠化生產基地,實現全省食藥用菌產業跨越式發展;七是對現有政策進行調整,重點支持滅菌、裝袋、接種等關鍵環節設備配備水平提升,控制殺菌污染,提高產業效益;八是在學會或協會組織下,通過各級各類人才的引進和整合,建立全省食藥菌科技服務平臺,為全省食藥用菌產業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撐。整合科研院所力量,在相關大專院校設立食藥用菌專業,開展中等和高等食藥用菌專業技術人才培養;組織開展各類培訓,培養基層技術推廣隊伍;九是根據全省各區的特點,建立完整的產業鏈,全面提高食藥用菌的附加值;針對食藥用菌全產業鏈,結合區域特點,構建創新鏈,全面提升食藥用菌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能力;針對產業鏈和創新鏈的發展需要,整合各類資金,形成支撐產業發展的資金鏈,全面保障食藥用菌產業發展;十是根據市場需求情況,有針對性地對食藥用菌進行烘干、凍干以及生物活性物質的提取及加工等;十一是圍繞全省食用菌生產、加工和銷售,開展全產業鏈各類信息數據的收集、整理和評價,建立數據庫;開發信息分析軟件,通過軟件分析,建立信息數據分析模型,實現信息數據的產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