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貴州省威寧自治縣通過大力實施封山育林和退耕還林等工程,全縣林地面積已達419萬余畝。依托豐富的森林資源與獨特生態優勢,威寧因地制宜發展林下天麻種植,讓綠水青山轉化為群眾增收致富的金山銀山。
連日來,雪山鎮法地村廣袤的山林間,天麻固定菌床培育工作正緊張有序開展。務工群眾熟練地處理菌木、開挖菌床、擺放木材、放蜜環菌、覆蓋泥土……現場一派繁忙景象。村民周菊說:“跟他們在這里栽天麻,一天能掙120元,既能補貼家用,也想借此學些技術。我家有不少林地,等技術學成,就自己創業種植。”
今年,法地村以“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種植大戶+農戶”的模式試種天麻,通過“技術傳授+自主發展”機制,示范帶動更多村民利用自家林地參與種植,夯實產業根基。雪山鎮法地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蔣文康介紹:“村里林地總面積8000多畝,今年拿出100多畝集體林地試點,村民自發種植的也有40多畝。”
法地村采用仿野生種植技術,充分利用林間天然遮蔭、高濕度等環境。在種植過程中不砍一棵樹,不占一分田,只需將天麻種子放置在已裝有腐殖土、蜜環菌、木屑等基質的塑料桶內,經蓋葉遮陰即可完成種植,林間的落葉也可形成腐質層,為天麻生長提供天然養分,大大減少操作流程和投入成本。村民李明忠估算:“一畝地能放置4000個塑料桶,扣除材料和人工成本,每畝預計可賺12萬元左右。”
天麻菌床培育的火熱場景在雪山鎮遍地開花,狗街村和石林村的天麻種植基地更顯規模,鋸木機轟鳴加工菌柴,務工群眾分工協作,繪就生態與經濟協同發展的生動圖景。2025年,雪山鎮引進美姑天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兩村流轉林地建設種植基地,盤活林地資源,帶動群眾增收。目前,公司已完成天麻菌床培育100余畝,預計11月份全部結束。基地負責人張城源表示:“今年計劃種植600畝,每畝投資4萬元左右,預計產出8至10萬元。”
威寧全縣“點林成金”的實踐不斷拓展,在位于觀風海鎮的威寧自治縣國有沙子坡林場林下天麻種植示范基地,菌床沿著枝繁葉茂的樹林綿延山頭,腐殖土、蜜環菌、木屑等基質正在悄然裂變。貴州凌之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基地負責人徐龍介紹:“去年在這里種了4000多畝,天麻品質和經濟效益都很可觀,今年將種植規模擴大到1萬畝。”
從零散種植到規模化發展,威寧林下天麻產業已形成“多點帶動、全域輻射”的發展態勢。威寧發展林下天麻的底氣,源自得天獨厚的生態稟賦,47.74%的森林覆蓋率與2000—2600米的冷涼海拔,孕育了林下天麻生長的天然溫床。近年來,威寧立足林業資源優勢和氣候特點,遵循適宜、適度、適種的原則,推動林下天麻種植,實現群眾增收和生態穩固雙贏。威寧自治縣林業局黨組書記、局長顏興奎介紹:“依托419萬畝優質森林資源,全縣因地制宜發展林下經濟70余萬畝。其中,種植天麻、林糧、林菜等10余萬畝,林下養蜂、林下養雞等33余萬畝,林產野生菌采集27萬畝。2024年,全縣林下經濟產值達20.72億元,有效帶動5.2萬余名群眾增收致富。”
當華山松的綠蔭與天麻的菌絲在林間共生,威寧正以“生態密碼”解鎖鄉村振興新路徑,既筑牢云貴高原生態屏障,也讓群眾在青山常綠中捧穩“生態飯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