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剛蒙蒙亮,晨霧還未散盡,喀喇沁旗美林鎮東局子村的赤松茸種植基地已是一片繁忙。菌床上赤松茸錯落叢生,一朵朵破土而出,村民們彎腰采摘的身影與林間鳥鳴交織成曲,這片廣袤的森林中處處洋溢著豐收的氣息。
“今年的赤松茸品質非常好,飽滿厚實,每畝能收4500斤左右,二等以上優質品占比超70%,凈產值穩穩突破290萬元!”東局子村黨支部書記王占明蹲在菌床邊,指尖輕撫菌蓋,黝黑的臉上漾開笑意。
在喀喇沁旗,像這樣的林下經濟種植基地越來越多。近年來,喀喇沁旗充分利用豐富的森林資源,實行“政府推動、部門聯動、企業帶動、基地拉動、林農行動”的工作機制,積極探索“林菌”“林藥”等林下經濟發展模式,真正實現了林下生金、生態富民。目前,全旗林下經濟種植面積已拓展至7.5萬畝,培育企業、合作社18家,帶動2200余戶農戶投身其中。2024年,林業經濟綜合產值達22億元,居全市首位。
據了解,喀喇沁旗晝夜溫差大、空氣濕度高、負氧離子多,這種獨特的自然條件也為發展林下經濟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勢。美林鎮作為該旗林下經濟發展的重點區域,已建成10個赤松茸種植基地。全鎮赤松茸種植面積從最初的幾百畝發展到如今的2000余畝,較去年增長10%,每畝林地出菇量穩定在4000 - 5000斤,產值達4萬元,總產值突破8000萬元大關。
林地與菌菇的“雙向奔赴”,蘊含著當地獨特的生態智慧。赤松茸偏好林下陰涼濕潤的環境,林地恰好為其提供了天然的生長屏障;反之,樹下種植不占用耕地,秸稈還田能改良土壤肥力,菌菇生長過程中釋放的養分還可調節林地小氣候,促進樹木茁壯成長。這種互利共生的關系,不僅實現了“一片林子兩份收益”,還促進了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
在食用菌深加工方面,美林鎮也在不斷發力。當地已建成2處食用菌精深加工產業園,對采摘的赤松茸等食用菌進行分揀、包裝、腌制等初加工。“過去鮮菇只能賣給周邊商戶,現在進行了產品深加工,通過訂單式銷售,直接發往全國各地,收益大幅提升!”產業園負責人張永華介紹,這些貼上標簽的產品,正沿著柏油路走向更廣闊的市場。
若說林菌是林下經濟的“速寫”,那么林藥便是“工筆”。在喀喇沁旗,7萬余畝林下仿野生中藥材種植區里,天麻的塊莖在腐殖土中悄然膨脹,紫靈芝的菌蓋在老樹根部舒展,林下參的葉莖在斑駁光影中挺立。15種仿野生藥材,每畝地預計平均收益達5000元。“以前守著大山受窮,現在護著青山致富!”正在打理藥材的村民劉軍感慨道,“家里種了蒼術、赤芍和白鮮皮等林藥,有1000畝左右,目前長勢不錯,預計再過兩年,就能有非常可觀的收益。”
喀喇沁旗的林下經濟發展,不僅局限于種植和加工環節,還積極探索產業融合發展新模式。隨著生態旅游的興起,當地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林下資源,開發了“自然研學 + 采集體驗”等特色旅游項目。游客們不僅能欣賞到壯麗的自然風光,體驗濃郁的種植文化,還能參與到赤松茸等菌菇以及林藥的采摘過程中,感受大自然的饋贈。
此外,喀喇沁旗還注重品牌建設和市場拓展。通過舉辦農產品展銷會、電商直播等活動,提升林下產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讓更多優質的林下產品走出大山,走向全國市場。
從林菌到林藥,從加工車間到研學基地,喀喇沁旗的林下經濟發展實踐印證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深意。如今,這片綠意盎然的土地,正以蓬勃姿態展現著“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鮮活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