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武漢市農科院提供技術支持的珍稀食用菌仿野生栽培試點項目,在湖北省神農架林區吳家庵中蜂基地正式啟動。該項目依托武漢市農科院食用菌創新團隊的技術優勢,結合神農架豐富的林下資源,探索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的協同路徑。
在紅花朵吳家庵林下種植區,武漢市農科院專家團隊現場指導技術人員開展赤松茸仿野生栽培示范。該項目依托武漢市農科院研發的技術流程:首先對菌種進行分離處理,使用專用營養液浸潤以促進菌種快速萌發,隨后在腐殖質層厚度達8厘米以上的林地實施科學播種。
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武漢綜合試驗站站長、武漢市農科院食用菌研究室主任馬曉龍介紹,本次示范的赤松茸品種由武漢市農科院系統選育,經多年栽培驗證具有產量高、品質優的特點。項目配套部署了遠程溫濕度監測系統,可實現生長環境數據的實時回傳與分析。
武漢市農科院專家團隊重點就林下仿野生種植關鍵技術、合理密植及科學管理方法,對當地技術人員進行了系統培訓,特別強調了溫濕度和林下郁閉度調控的重要性。武漢市農科院郭孟配博士表示,武漢市農科院將在基地建立環境監測網絡,并逐步將前期采集的神農架本地野生菌種質資源納入栽培體系。
據悉,本次示范的赤松茸(大球蓋菇)是武漢市農科院重點推廣的特色菌種,具有高蛋白、低脂肪、富含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的營養特點。神農架獨特的海拔梯度和森林生態系統,為武漢市農科院開展食用菌反季節栽培研究提供了理想場所。
神農架林投集團興林公司負責人羅義表示,將與武漢市農科院深化合作,在更多鄉鎮推廣武漢市農科院的仿野生栽培技術,并共同開展牛肝菌等珍稀品種的引種馴化及本土菌種選育工作。該項目的實施標志著武漢市農科院食用菌科技成果在鄂西生態功能區轉化應用取得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