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菇、裝袋、過稱……這樣的工作流程,對天等縣進結鎮團樂村龍角屯的方麗珍來說,可謂輕車熟路。
“我已經在這個基地務工3年多了。”方麗珍一邊剪蘑菇,一邊說。
方麗珍所說的“基地”,是進結鎮食用菌特色產業培育基地,位于團樂村龍角屯,占地面積50畝。
隨行采訪的進結鎮人大主席黃承敢介紹,基地由廣西天等瑞豐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于2018年6月開始投資建設,總投資約1550萬元,其中,粵桂幫扶資金投入599.37萬元、上級扶持集體經濟發展資金100萬元。
“目前,基地建成菌包生產線2條、菌種培植實驗室1間、栽培車間19間、出菇車間60間、分揀包裝車間2間、冷凍倉庫2間,具備食用菌從菌種研發、培育、種植到銷售的全產業鏈條。”基地負責人麥燦華對基地的情況了如指掌,“基地主要利用本地的玉米芯、甘蔗渣、木屑等制成菌包,栽培秀珍菇、毛木耳、靈芝、豬肚菇等各種菌類,年產值1000萬元左右。”
翻開桌面上的發貨登記本,麥燦華說:“基地與廣西永發菌業有限公司簽訂了收購協議,主要在廣西海吉星農產品國際物流平臺銷售。”
踱步來到廠房的另一端,指著地面上堆放的物料,麥燦華告訴我們,今年,基地投入200萬元粵桂幫扶資金,建設第三期項目,計劃引入全自動菌棒制包機、高溫滅菌柜、智能管理控制器等一批先進設備,進一步提升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當前,各項工作正有序推進。
基地是進結鎮村集體經濟項目之一。
“通過政府牽線搭橋、企業引領,實現‘三帶動’,聯農帶農效果明顯。”黃承敢說。
稍作停頓后,黃承敢將“三帶動”一一道來——
以“企業+基地+村集體”模式,帶動村集體經濟發展。基地與進結鎮印勇村、結留村合作,兩個村引進集體資金100萬元,以資金變現資產的形式,建成廠房設施租給公司經營,每年分別為村集體經濟增加收入5.5萬元;基地使用粵桂幫扶資金建設的項目,每年支付投資額4.5%的資產收益,今年預計增加集體經濟收入35.97萬元。
以“企業+基地+合作社”模式,帶動食用菌產業發展。基地為周邊合作社提供食用菌優質菌種、免費技術指導等,2019年以來,開展食用菌技術培訓12場次,為進結鎮愛樂村、團樂村提供秀珍菇菌棒15萬棒,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15萬元,其中帶動脫貧戶293戶1104人。輻射帶動周邊鄉鎮發展食用菌產業,2024年,為天等縣小山鄉提供毛木耳菌棒68100多棒。
以“企業+基地+農戶”模式,帶動就近就業促增收。基地常年提供穩定工作崗位70多個,輻射帶動周邊農戶長短期務工150人以上,實現在“家門口”就業增收。
方麗珍就是實現在“家門口”就業增收的村民之一。
“我的工作主要就是剪蘑菇。每個月收入3000多元。常年有工,收入穩定。”方麗珍把裝好袋的蘑菇往電子秤上擺放,“離家近,開電動車不到4分鐘就到家了,方便照顧家庭。比外出務工強多了。”
登記好工作量,打掃好衛生,方麗珍騎上電動車,和工友們一起回去了。
她說,明天,她還會和工友們一起來剪蘑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