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進東營市菇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紅托竹蓀種植大棚內,濕潤涼爽的空氣夾雜著菌菇的清香撲面而來。一排排整齊的菌架上,粉彤彤的球狀竹蓀蛋飽滿圓潤、錯落排列,潔白如玉的菌柄挺拔而立,逐步撐開網狀“裙擺”。工作人員忙碌地穿梭其中,小心翼翼地用指尖輕托竹蓀底部,將成熟的竹蓀采摘下來,隨后熟練地去除菌蓋和菌托,再輕輕放入筐中整齊碼放。
紅托竹蓀被譽為“菌中皇后”,不僅外形雅致,對生長環境要求尤為苛刻,溫度、濕度、土壤酸堿度等任一環節把控不當,都會影響其生長品質。“我們目前將棚內溫度精準控制在21度左右,濕度維持在90%至95%,同時要確保土壤表面保持一定濕度,不能過于干燥。”公司技術總監高德春介紹道。由于紅托竹蓀采用覆土栽培方式,且偏好酸性環境,經過公司科研團隊的反復試驗,最終確定當覆土pH值保持在4.5至6.5之間時,紅托竹蓀的產量和品質能達到最佳狀態。
今年年初,東營市菇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原有白玉菇、蟹味菇種植業務的基礎上,大膽嘗試產業升級,引進高端菌類紅托竹蓀進行試種,成為東營市首個吃“螃蟹”的企業。為了攻克紅托竹蓀的種植難題,公司創新采用工廠化栽培模式,并配套了先進的智能化菇棚系統。該系統通過傳感器對棚內環境進行實時監測,能夠精準調控溫度、濕度、光照等關鍵指標,不僅保障了紅托竹蓀的產量與品質,還大幅縮短了種植周期。經過80多天的悉心管護,試種的13000余包紅托竹蓀順利迎來采摘期,一經上市便供不應求。“我們這一批紅托竹蓀從6月初就開始采收了,整個采收期將持續8個月。當前正處于銷售淡季,但價格依然穩定在每斤50至70元。我們將繼續加大種植,積極開展育種和菌包制作業務,面向周邊農戶加強全方位技術指導,在帶動村民增收致富的同時,進一步加大市場供應力度,爭取更大經濟效益。”公司辦公室主任賈小健滿懷信心地說。
“隨著紅托竹蓀等新品種的成功培育與推廣,我們縣食用菌產業實現了從傳統種植到智能栽培,從單一品種到多元布局的發展格局,推動食用菌產業向高質量發展轉型。”廣饒縣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副主任徐偉表示,“下一步,我們將持續加大政策扶持和技術指導力度,鼓勵企業自主育種、擴大規模,通過‘企業+農戶’模式帶動更多農戶增收,讓食用菌產業真正成為富民強農的‘強引擎’,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堅實支撐。”
經過多年深耕發展,廣饒縣通過推行工廠化、智能化栽培模式,突破傳統大棚的季節限制,實現食用菌全年恒溫穩定生產,同時持續創新種植技術,積極引進紅托竹蓀、北冬蟲草等高端品種,推動食用菌產業向多元化、高端化方向穩步邁進。目前,食用菌產業已經成為該縣的特色優勢產業,全縣工廠化食用菌產能達到1.3萬噸,打造了“方華”、“菇健”等品牌,并形成了“農作物秸稈→食用菌生產(食用菌菌糠)→有機肥生產→還原農田”的循環經濟產業鏈條,實現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