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興安盟阿爾山市五岔溝鎮的天然林下,朵朵松杉靈芝如祥云般舒展。吉林農業大學李玉院士團隊的專家李曉教授正指導農戶采摘,現場洋溢著豐收的喜悅。這個昔日的林區小鎮,如今正依托科技創新,走上了“小菌菇 大產業”的鄉村振興新路徑。
2025年初,為深入推進內蒙古自治區生物育種技術創新中心建設,興安盟科技局推動興安盟農牧科學院、阿爾山市天潤農牧業扶貧發展有限公司與吉林農業大學李玉院士團隊深化合作,在阿爾山市五岔溝鎮聯合實施“食用菌高產栽培技術與菌渣還田安全評估”項目。該項目總投入350萬元,精準聚焦菌種選育、栽培技術優化及菌渣資源化利用等產業關鍵環節,為興安盟食用菌產業突破技術瓶頸、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筑牢科技根基。近日,雙方聯合組建的“食用菌高產栽培技術研發團隊”深入五岔溝鎮生產一線,為企業發展“把脈開方”。團隊瞄準“技術攻堅—品牌鍛造—市場拓展”全鏈條發展目標,力求解決生產發展實際問題。
“傳統車間空間有限,何不‘借林生金’?”調研中,團隊李曉教授創新提出“菌棒綁樹生產”模式,利用林地懸掛菌棒,將生產空間拓展至野外,同時利用自然溫濕度降低管理成本,為設施農業向生態化、集約化轉型提供了新思路。針對采摘環節的損耗問題,團隊開出“硬化工序+科學調度”組合“藥方”:鋪設防損塑料布減少菌菇破損;推行“分批次集中采摘”方案,優化采收時間窗口和人員配置,提升采摘效率、降低損耗。
此外,專家團隊還圍繞產業升級、品牌打造及市場拓展提出系統性建議,著力推動“種植—加工—旅游”融合發展。品牌建設上,立足阿爾山生態優勢,將黑木耳、玉木耳、桃紅木耳組合打造為“三色木耳”,定位“三高克星”以強化健康屬性,提升市場競爭力。
項目實施以來,五岔溝鎮食用菌產業呈現“經濟增益、民生提質、生態向好”的良性循環。經濟效益顯著,新品種因營養豐富、附加值高成為市場“搶手貨”,玉木耳、桃紅木耳每公斤市場溢價達80元至120元;松杉靈芝每公斤溢價更高達500元至1000元,畝均收益突破16萬元,較傳統農作物種植效益提升近8倍,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金鑰匙”。社會效益凸顯,首批4.2萬段菌棒培育直接創造20個就業崗位,脫貧戶占比60%,人均月增收2500元。村民趙芳東感慨:“在大棚采木耳,每天能掙150元,一個采收季就能增收5000元,比外出打工還穩當!”生態效益持續釋放,“菌渣還田生態循環體系”變廢為寶,使土壤有機質提升18%、化肥用量減少25%,該技術已申報國家發明專利,為北方寒地農業綠色轉型提供了可復制的“五岔溝方案”。
興安盟科技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孟祥惠表示:“我們將持續深化與國內各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落地。通過科技促進產業創新發展,搭建更多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為興安盟特色農業現代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注入強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