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
云南、四川及北方蘑菇市場
常出現早熟的“白松露”
專家提醒
這些高價“白松露”可能是豬塊菌
且不能食用
每年6-7月,一些“早熟”的“白松露”開始上市,其售價因大小而異,小型個體每公斤1000-4000元,大型個體則高達5000-6000元。這是否是國際上赫赫有名的“白松露”,如果不是,它們又是什么?商家是否利用公眾認知盲區,將其冠以“白松露”之名高價銷售,牟取暴利?
我國真菌學研究人員在西南地區與內蒙古地區通過市場調研、野外采集,及詳盡的形態學觀察和分子系統發育分析證實:市場上早熟的“白松露”實為子囊菌門、盤菌目、塊菌科、豬塊菌屬,且該類群存在兩個新物種——四川豬塊菌、蒙古豬塊菌。
研究團隊通過系統梳理得出,目前全球豬塊菌屬物種有9個,而中國擁有4個,包括團隊發現的四川豬塊菌、蒙古豬塊菌,及之前報道過的賀蘭山豬塊菌和腦狀豬塊菌。
我國4個豬塊菌物種 圖源:新華社
值得一提的是,在系統分類地位上,豬塊菌屬與名貴的塊菌屬互為姊妹屬,故兩類外形極為相似,不通過仔細識別、顯微鏡觀察,甚至分子生物學鑒定,很難區分。專家表示,兩者雖外觀相似,但內質卻迥異,香氣成分更是差異顯著——真正的白松露擁有獨特蒜香或干酪香,而豬塊菌僅有普通蘑菇香,風味價值遠低于真松露。
專家提醒,豬塊菌在我國尚未被列入食用菌名錄,其食用安全性未經系統評估,消費者應高度警惕,切勿盲目購買和食用。
該項研究由云南農業大學萬山平博士與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于富強研究員團隊主導,為規范食用菌交易和保障消費者權益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