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桑黃母種獲得
以采集自長白山區的野生桑黃作為研究材料,通過組織分離技術,經過提純、復壯、再提純檢測獲得優質桑黃菌種。通過母種培養基篩選獲得了最適培養基,對生物學特性進行研究獲得最佳培養條件。
二、母種制作
將配置好的母種培養基轉入試管,在121攝氏度,30分鐘高溫高壓滅菌,冷卻后在接種臺上進行接種,然后轉移至培養箱中培養,待長滿后獲得母種。
三、原種制作
按比例將配置好的原種培養基裝入菌種瓶,按照母種的滅菌,接種方式將母種接入原種培養瓶中,放入恒溫培養箱中培養獲得菌種。
四、栽培種制作
段木栽培栽培菌段制作:主料的選擇以柞樹等闊葉硬雜木為主。
截段劈柈-裝袋-滅菌-冷卻-接種室消毒-接種-培養
4.1菌絲培養
桑黃菌的發菌室要求提前使用臭氧進行殺菌,打掃干凈。采用室內鋼制層架擺放,菌袋平放,擺放4層。
4.2溫度
發菌前7d溫度控制在30℃,7d后溫度緩慢降低至在25-28℃繼續培養,菌絲發滿袋后溫度降低至22-25℃。繼續培養15 -20d。
4.3濕度
發菌室內空氣相對濕度控制在30-40%。
4.4通氣
發菌前7d每天開門窗1次,每次通風換氣10-20min,后期隨著菌絲的生長增加通風次數和時間,保持發菌室空氣新鮮。
4.5光照
用窗簾或遮陽網等遮擋門窗,表面長有少量瘤狀物時便可進行出黃階段管理。
4.6棚內栽培
出菇場地:塑料大棚規格為長度為35m,寬度為10m,高度為3.2m。
4.7場地處理
在大棚四周挖排水溝渠,使用前用生石灰對棚內進行消毒。
4.8段木袋處理
將桑黃菌段表面用75%的酒精進行消毒,然后對刀片進行消毒,使用刀片在距離菌段肩端3cm左右處劃月牙口,每個菌段劃口3-5處。
5.1 栽培方式
在棚內覆蓋2-3cm厚的沙土,菌段“品”字形立體擺放在棚內,間距12cm,每平方米可栽培10段左右。
5.1.1出菇管理
保持割口處潮濕,確保子實體原基形成。棚內空氣相對濕度達80%-95%之間。溫度保持在24-28℃
5.1.2 子實體生長期管理
桑黃子實體的生長受到溫度、濕度、光照強度、二氧化碳濃度的影響。出菇溫度保持在28℃-30℃,根據季節對大棚進行遮陽和保溫處理。濕度空氣相對濕度控制在80%-95%之間.每天早晚進行通風換氣,同時根據天氣進行增加個減少通風換氣的時間,保持棚內空氣新鮮。
5.1.3 子實體越冬管理
桑黃屬多年木腐真菌,采用木段埋土栽培,可連續生長3-5年之多。東北地區冬季天寒地凍,在冷棚栽培的桑黃處于結凍休眠期。一般10月下旬氣溫逐漸冷涼,桑黃子實體停止生長,這時可將塑料大棚封嚴,用土將棚周邊底角膜壓好。上凍前要向床面噴一次封凍水。冬季降雪天要及時清除棚上雪,防止積雪壓塌大棚。翌年春季積雪融化,氣溫轉暖時,應經常掀動大棚底角膜通風換。
6采收
桑黃子實體生長三年進行采收。菌蓋不再生長,進入休眠期采收,適時采收是保證產品優質、高產的重要環節。以防桑黃子實體發霉變質。
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延吉綜合試驗站/延邊朝鮮族自治州農業科學院 杜忠偉 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