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隨著食用菌由“山珍”走上普通大眾餐桌,其消費需求穩步增長。然而,近三年來,食用菌產能急劇擴張,企業數量迅猛增加,競爭加劇致使產品售價下滑。
食用菌協會相關數據顯示,2000年國內食用菌產量還不足700萬噸,到2011年產量達到2200萬噸,復合增長率達12.73%。2006年,我國食用菌企業僅為46家,2011年食用菌工廠化生產企業達到了652家,5年累計增長逾13倍。
作為A股唯一一家食用菌規模化生產企業,星河生物(300143)產能由2010年的1.4萬噸提高到2011年1.82萬噸,同比增長28.65%;毛利率則由2010年的44.51%下降到2011年的38.17%。毛利率下降主要由于產品價格下滑。
東北證券(000686)分析師郭偉明認為,目前食用菌行業正由粗放式增長轉向集約型增長,競爭力強的企業將通過擴大規模、強化品牌和渠道來謀求進一步擴張,小型企業和農戶生產者由于議價能力不強、產能不足將面臨被淘汰的局面。
規模擴張價格下滑
我國是食用菌生產大國,年產量居世界首位,占世界年產量的70%以上。八十年代初,食用菌種植作為一項投資小、周期短、見效快的致富項目在中國農戶中得以迅猛發展。食用菌產品曾一度供不應求,賣價不菲。經過多年發展,食用菌生產企業大量涌現,產能急速增長。
目前,國內生產食用菌的企業主要有廣東星河生物、上海雪榕生物、遼寧田園實業、甘肅天水眾興菌業、上海豐科、珠海綠陽菌業等,產品主要為金針菇、雙孢菇、白玉菇、杏鮑菇等300多個品種。數據顯示,2011年,金針菇規模化產量最高,日產量達1348噸,其次為杏鮑菇、雙孢菇和蟹味菇,日產量分別為525噸、184噸和78噸。
在產能激升的同時,金針菇、真姬菇、白玉菇產品售價不同程度出現下滑。數據顯示,2009年、2010年、2011年,每公斤金針菇銷售均價分別為10.17元、10.12元、10元,累計下降1.6%;每公斤真姬菇銷售均價分別是17元、18.3元、14元,累計下降17.6%;每公斤白玉菇銷售均價分別為21元、24.2元、18元,累計下降14.3%。
盡管產品售價不斷下滑,在資本助力下,食用菌企業規模化擴張步伐不減。以金針菇龍頭企業上海雪榕和廣東星河生物為例,2011年,上海雪榕在拿到天津天圖興華的風險投資后,其三大新項目相繼投產,產能由2010年的日產43噸急速擴張到目前的143噸,預計到2015年,公司將實現日產食用菌500噸,年產18萬噸。
而星河生物的募投項目也將陸續投產。公開資料顯示,星河生物目前食用菌日產能為70噸,在今后幾年將陸續有新項目達產,募投項目之一韶關食用菌生產線整體技術改造已于3月31日試投產;控股子公司西充富聯建設的金針菇二三期將于2013年全部達產;全資子公司新鄉星河生物年底將實現部分產品試投產,2015年將達到目前產能的5倍。
此外,上海豐科生物2011年IPO未獲得通過,目前仍在積極籌備上市工作,如果成功上市,也將有條件大幅擴張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