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新聞網―宿遷日報] 牛是農家寶,牛糞種菇好。農民要致富,循環養殖是條路。這是泗陽縣愛園鎮農民通過兩年來的實踐總結出的一條循環養殖、循循增效益的成功嘗試,這條生物鏈如今在該鎮悄然興起,讓愛園人從中得到了實惠。
不受秸稈的困擾
隨著農村沼氣、煤氣、太陽能等新能源的普及和利用,傳統的生活方式得到了改變,過去用于燒鍋做飯的秸稈一度失寵,越來越成為影響農村環境的包袱,每到收割季節,農民燒草狼煙四起,盡管各級政府都曾明令禁止,但焚燒秸桿仍屢禁不止,既污染環境,又破壞了土壤,有的甚至造成了財產損失。
如何能夠在短期內有效遏制秸桿焚燒,是擺在愛園鎮領導面前的難題。對此,該鎮通過多次調研、外出考察,探索出了用秸稈養牛、牛糞種菇的有效途徑,并圍繞這一思路,先后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農民循環養殖增收,讓一度被廢棄的稻(麥)草釋放出最大的效益能量。
嘗到成功的喜悅
愛園的秸稈、牛、菇生物鏈模式,主要歸功于該鎮近年來蘑菇產業的興起,該鎮去年蘑菇種植面積達3000萬平方尺,年產值超過6000萬元。這么大的面積,需要大量的牛糞來作為營養肥。大凡種過蘑菇的人都知道,牛糞是蘑菇生長主要原料,如此大的種菇面積,使全鎮每年都要從外地調回5000多噸牛糞,不僅運輸成本大,而且牛糞的價格也逐年上升,每噸干牛糞價格在400元左右,大量的干牛糞運入愛園,給精明的愛園人一個啟示,“就近養牛,牛糞種菇”。于是,該鎮黨委、政府因勢利導,發動一部分農戶養肉牛賺錢。澗河村農民張剛投入200多萬元,購買100多條肉牛養殖,僅三個月時間,每頭牛凈賺1100元,牛糞賣了120元,張剛養牛成功后,該鎮又扶持和鼓勵更多的農戶發展養牛、種菇。現在,全鎮13個村(場、社區),每單位都建了一個年養肉牛300頭以上的肉牛場和10個標準化立體菇棚,每個菇棚種值面積5000平方尺,以此形成了牛、菇循環養殖的經濟之路。
美好的發展前景
牛、菇養、種產業的形成,讓愛園農民嘗到了現代農業的甜頭,全鎮秸稈變廢為寶,成了“香餑餑”,每噸秸稈由過去240元上升到350元,農民僅秸稈每畝地可增收100元。而種菇的下腳料用來肥田、育樹更是一筆可觀的收入,該鎮利用這一具有發展前景的生物鏈,讓全鎮農民在每個環節都找到了增收的希望,并沿著養牛、菇養殖、種植的生物鏈模式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