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塊菌子生長的沃土。年平均降水量991.5毫米,森林覆蓋率38.39%。廣袤的土地、良好的植被、充足的日照,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造就了馬龍盛產食用菌的良好環境,種植食用菌已成為馬龍縣一個重要的產業。
今年,馬龍縣政府決定將全縣食用菌產業歸口由供銷社主抓,大力發展食用菌生產,推進食用菌產業升級發展,把馬龍建成滇東地區食用菌生產大縣。縣供銷社為了盤活資產,決定利用基社房屋,與昆明綠源公司成立食用菌專業協會,采取“行業協會+龍頭企業+專業大戶”的運作方式,帶動農戶致富增收。
他們利用原舊縣基層供銷社房屋2000平方米,給種植大戶仝克云做接種室、發菌室。新建蘑菇大棚20個,年生產菌棒30萬袋,其中,反季菇15萬袋,冬菇15萬袋,年產鮮菇240噸,實現產值160萬元。根據食用菌種植生態環境和技術要求,又選擇黃潭規劃白蘑菇生產基地200畝,官家村大石腳香菇基地 100畝。
縣供銷社分類別進行重點扶持種植大戶,仝克云種植香菇,馬家倉種植平菇,李金紹種植白蘑菇。3戶種植大戶發揮各自的技術優勢,帶動了周邊農戶食用菌種植積極性。為了讓種植大戶盡快掌握種植技術,縣供銷社聘請農業局科技人員在舊縣鎮政府對52戶食用菌種植大戶進行技術培訓。通過培訓,農戶種植食用菌積極性調動起來了,他們種植的反季茹,除供應昆明市場外,還遠銷廣東、泰國等地,形成了遠近聞名的食用菌生產基地,帶動了全縣食用菌生產。今年他們計劃種植反季菇15萬袋,冬菇15萬袋,種植白蘑菇60畝,平菇6萬袋,年產鮮菇620噸,預計實現產值420萬元。
市場前景十分看好地反季菇,更加激發了當地群眾的積極性。有了遠近聞名的食用菌生產基地,他們還把目光投向野生食用菌的加工上。馬龍縣盛產的野生植物蘊藏著極大的開發利用價值,如山野蕨菜、蒲公英、野生食用菌等。縣供銷社經過調查了解,決定創辦野生食品加工廠,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今年初,縣供銷社利用綜合食品廠改制后的閑置資產,招商引資,最后確定一位商家投資該項目。經過近半年的基礎設施建設,正式定名為“益康野生食品加工廠”。工廠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年可生產蕨菜300噸,食用菌200噸。目前已出產小包裝型蕨菜和野生菌七個品種風味菜系。現在正是野生菌大量上市的季節,他們正在抓緊生產,向市場投放出第一批試制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