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大棚一排排,袋料香菇花朵朵,村民采摘一筐筐,烘干爐里香餑餑”。筆者近日來到廣水市吳店鎮東灣村食用菌標準化生產基地,看到喜人的生產情景。
該基地于2007年10月動工。由鎮政府投資150萬元征地100畝,建造烘干房100套、菌袋浸泡池100個,一期可容納100戶菇農集中種植。年可生產純綠色香菇7.5萬公斤,產值達450萬元。基地還嚴格按照“五統一分”的原則來進行標準化無公害生產,即統一建造烘干房、統一菇棚規格、統一購買烘干增溫設備、統一技術指導、統一消毒滅菌、分戶種植。
吳店鎮黨委書記陳煒濤介紹,吳店80%的農戶掌握了熟練的食用菌生產技術,常年生產量達500萬棒(袋),產值5000多萬元,食用菌已成為山區人民致富奔小康的支柱產業。
為了加快富裕、生態、和諧家園的建設步伐,該鎮按照基地化生產、市場化經營、專業化發展的思路,既要山川增綠,又要菌業穩定持續發展。
該鎮通過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把林地的使用權交給農民。明確林地經營權550余戶,面積達17萬畝,并鼓勵農民建造“綠色銀行”。經過幾年的發展,食用菌后續櫟林資源已達10萬畝。
該鎮不斷探索和引進食用菌新技術,促進品種的轉型、產品的更新換代,全鎮菇農從單一的依賴櫟棒栽培食用菌發展到櫟雜木、花生殼、棉籽殼、秸稈等原料栽培食用菌;由單一的品種白木耳發展到香菇、黑木耳、白靈菇、水菇等多個品種。
在市場培育上,鎮政府投資50多萬元,占地4000平方米,搭建雨棚1500平方米,建起了食用菌市場,提升了菇鄉市場的集裝、交易、加工能力。市場開業后,信陽等周邊的客商紛紛前來采購,年交易額達8000萬元以上,為吳店出口創匯企業提供了大批貨源。
該鎮重點培養精明能干的經銷人。引導10名農民經紀人創辦了廣豐食品公司,取得自營出口權,并為廣豐公司提供了食用菌加工廠房,促進了吳店食用菌規模越做越大,效益越來越強。2007年出口創匯260萬美元,不僅穩定了香港市場,而且開拓了歐美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