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西南部、伏牛山腹地,一場關于“小菌菇”的科技革命正在顛覆傳統農業形態。河南省西峽縣以物聯網、生物育種等前沿技術為引擎,推動食用菌產業向“智慧化、全鏈化、國際化”的高質量發展軌道加速躍遷。目前,西峽縣香菇年種植規模穩定在3億袋,年產香菇30萬噸,綜合效益突破200億元,出口量連續多年領跑全國,成為全球食用菌產業版圖中的關鍵坐標。
【技術創新】智能化“四季菇”大棚破解“靠天收”困局
走進西峽縣重陽鎮鈺森食用菌專業合作社,標準化廠區內的“四季菇”大棚群格外醒目。該企業建成了全縣首個智能化控溫控濕“四季菇”大棚和工廠化恒溫凈化養菌車間,打破了傳統種植的季節桎梏和養菌模式。四季出菇棚就像一個“智能管家”,夏季可以有效通風、降溫、保濕,冬季則利用膜層保溫技術提升棚內溫度,實現全年適溫生長環境。同時,該企業培育的“鈺森一號”“鈺森三號”菌種,憑借抗性強、耐高溫特性,實現了一年兩季出菇,確保四季有菇。
據悉,該廠區占地50余畝,目前擁有4000平方米的菌種、菌棒加工車間,800平方米的無菌凈化嫁接車間,2000平方米多層恒溫菌種培育車間,3000平方米恒溫菌棒養菌棚的標準化生產線,年產食用菌菌種5000噸,加工香菇菌棒2000萬棒。
【智能守護】高標準出菇棚實現精準化管理
在雙龍鎮河南村香菇基地,63個高標準出菇棚正在勾勒現代農業新圖景。該基地負責人朱先柱向記者介紹,高標準大棚配備智能噴淋系統和環境監測傳感器,可以智能調節大棚溫濕度、通風量,精準調控出菇環境,實現四季出菇,不僅補足了香菇傳統生產的“空窗期”,更有效提升菌菇質量與產量。
據悉,該基地目前已建成高標準出菇棚63個,同時配備了冷庫、烘干機、加工車間等配套設施。“基地建成后可實現年產兩季香菇,形成種植、采摘、保鮮、烘干一體化生產模式。”負責人朱先柱表示,智能化管理讓“靠天吃飯”變成“四季出菇”,目前該基地出菇表現良好,經濟效益明顯。
【鏈式突破】國家級交易市場重塑產業格局
當智慧大棚里的菌菇蓬勃生長時,省部共建國家級(西峽)食用菌交易市場的建設也正有序推進。據悉,該交易市場是全國唯一的國家級食用菌專業交易平臺,立足河南省西峽縣食用菌產業發展優勢,堅持政府引導、主體投入、市場運作原則,集成集聚分撥、倉儲物流、產業信息、會展貿易、應急保供等服務功能,旨在通過3~5年的建設和培育,將西峽食用菌交易中心打造成為全國乃至國際食用菌交易中心、價格形成中心、產業信息中心、科技交流中心、會展貿易中心和品牌建設中心。西峽縣財和食用菌公司總經理盛文杰透露,該交易市場計劃今年10月份亮相。
從“山間菇棚”到“智慧工廠”,從“靠天收菇”到“四季出菇”,西峽縣正以科技為筆,在伏牛山腹部書寫出“小香菇、大產業”的現代化農業高質量發展新答卷。未來,隨著國家級交易市場的投用,這座“中國香菇之鄉”將朝著“世界食用菌產業核心區”加速邁進,科技引領,讓“西峽香菇”成為全球餐桌上的中國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