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海拔1600米的建始縣茅田鄉封竹村云霧繚繞。一排排整齊的白色大棚立于群山之間。掀開棚簾,菌香撲面而來,數萬個菌棒整齊列隊,頂端悄然綻放的平菇如同大地的精巧饋贈。
這里孕育的,是人們餐桌上的新貴——硒菇。
“前期我們去了內蒙古、安徽等適合發展反季節菌菇產業的地方考察,最后還是看準了茅田鄉這座‘金山’。”湖北省硒菇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劉勇軍指著腳下土地感慨。他口中的“金山”,正是恩施享譽世界的“世界硒都”稟賦。
在恩施,普通平菇的硒含量遠超其他產區,經檢測,封竹村平菇硒含量穩定,達到國家標準富硒食品以上,是名副其實的“硒菇”。
反季巧打:跨越千里搶占“鮮”機
來建始縣創業前,劉勇軍一直在武漢從事菌菇種植業。他來到茅田鄉打造平菇產業并非偶然。
茅田鄉的富硒土壤與高海拔氣候,構成發展特色農業的黃金組合。當多數菌菇在夏季高溫中無法存活時,海拔1600米的封竹村卻迎來豐收“菌季”。
“一定要控制好溫度。”大棚里,劉勇軍彎腰輕撫菌棒上絨毯般的白色菌絲,道出關鍵,“夏天最熱的時候,我們這里的溫度也不會超過30℃,正好是平菇生長的舒適區。”
創業之路并非坦途。資金、技術、銷路,每一關都是考驗。2023年,劉勇軍帶著資金來到這座大山,一頭扎進田野。封竹村2萬平方米基地、58個大棚,從無到有。
“這捧營養土,讓菌絲長得又壯又密,出菇才有保障。”劉勇軍眼中閃著光。如今,他打造的每個大棚均容納1.2萬個菌棒,年產量突破65萬公斤。
清晨5點,天光熹微,封竹村的菇棚燈火通明。工人穿梭菌架間,雙手翻飛如蝶,將飽滿的平菇輕巧采下,放入筐中。
“夏天鮮菇少,我們的平菇一摘下來就被搶光!”分揀車間里,劉勇軍隨手拿起一朵平菇,菌蓋肥厚、邊緣內卷,正是最佳采收狀態。“普通平菇每公斤4元左右,而反季‘硒菇’,賣給商超每公斤不低于6元。”差價背后是獨特價值。
封竹村的高海拔氣候模擬了平菇理想的秋冬生長季,配合富硒環境,產出的平菇口感更脆嫩,營養價值高,反季上市填補了市場空白。
物流鏈條高效運轉。上午采摘的鮮菇經分揀、稱重、覆膜,傍晚便裝車啟程運往華中、華東、華南等地區。運輸車在盤山公路上星夜疾馳,將深山“硒”珍送往千里之外。2024年,劉勇軍的“硒菇”銷售額突破400萬元。
產業共富:平菇撐起鄉村新希望
在封竹村平菇產業蓬勃發展的圖景里,最動人的色彩,莫過于它為當地村民生活帶來的真切改變。
清晨的菇棚里,采菇工李時珍在忙碌著。她熟練地將一朵朵肥厚的平菇采下放入筐中。“以前守著幾畝田,日子緊巴巴。現在家門口能掙錢,心里踏實多了!”這位曾經的留守婦女,如今已是基地里手腳最麻利的采菇工之一。
“按件計酬,采得多、拿得多,手腳勤快點,一天掙兩三百元沒問題!”提及收入,李時珍臉上洋溢著滿足的笑容。
像李時珍這樣,實現在家門口穩定就業的村民,在劉勇軍的種植基地已有近30人。
劉勇軍算了一筆賬:僅勞務一項,每年為周邊農戶增收超100萬元,戶均年增收超3萬元。
產業興旺激活鄉村內生動力。在劉勇軍看來,產業發展不是單打獨斗,而是要讓鄉親們都能分一杯羹。他不僅提供就業崗位,還手把手教村民種植技術,計劃未來擴大規模,帶動更多人參與進來。“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
“這一朵朵平菇,承載的是鄉親們實實在在的盼頭。”封竹村黨支部書記孫玉華感慨。
產業的興旺,不僅鼓了村民的腰包,也壯大了村集體經濟。隨著平菇種植產業規模的擴大和效益的提升,村集體通過土地流轉一年獲租金15萬元。村集體通過土地流轉、資源入股或管理服務等方式,收入“水漲船高”。
這筆寶貴的集體資金,反哺于村莊的建設與發展——坑洼的村道變成了平整的水泥路,房前屋后的環境煥然一新,部分公共設施也得到修繕。曾經寂靜的山村,因為這一朵朵平菇,煥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與希望。
夕陽的余暉為連綿的青山和白色的菇棚鍍上一層溫暖的金邊,一輛滿載新鮮富硒平菇的貨車鳴笛駛離封竹村。山間的大棚里,不僅生長著鮮嫩的平菇,更生長著鄉村振興的希望。正如村民所說:“這小小的菌菇,真是種出了好日子!”
在層巒疊嶂的鄂西深山,一朵平菇正悄然改寫鄉村命運。劉勇軍與“硒菇”故事,不僅是創業的典型樣本,更揭示了鄉村振興路徑——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硒”字背后,是自然稟賦的智慧轉化。當多數地區苦于夏季高溫導致菌菇斷檔,海拔1600米的封竹村卻憑借高海拔優勢實現錯峰出菇。創業者通過科學配比營養土,讓普通平菇蛻變為硒含量超國標的健康食材。從“靠天吃飯”到“向科技要效益”,這捧硒土里生長的,正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
反季巧打的背后,是創業者的精準落子。以盛夏鮮菇稀缺期切入,搶占價格高地;從清晨采摘到冷鏈星夜疾馳,讓深山鮮菇48小時直達華中、華東、華南餐桌;以“硒”產品標簽打破同質競爭,走出增收致富新路子。
土地流轉激活沉睡資源,基地就業轉化留守勞力,技術擴散孵化更多創業力量……當村民在家門口日掙兩三百元,當村集體收入反哺鄉村建設,小小平菇讓農民成為產業鏈上的受益者、參與者和傳承者。只有這樣,產業才能扎根鄉土,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