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保山市施甸縣木老元鄉的龍潭村,曾經閑置的集體牛棚如今煥發出新的生機。走進改造后的大棚,一排排菌棒整齊排列,鮮嫩的平菇從菌棒中探出腦袋,村民們正忙著采摘、裝籃,一派豐收景象。
龍潭村下轄13個村民小組、23個自然村,曾因肉牛養殖產業興旺一時。但近年來,隨著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出務工,加上肉牛市場價格波動劇烈,村里的集體牛棚漸漸空了下來。
“你看這牛棚,之前空蕩蕩的,雜草都快長起來了。”龍潭村黨支部書記楊開龍站在牛棚前感慨道,“村里23個自然村分布零散,年輕人大部分出去打工,剩下的多是老人小孩,傳統養殖越來越難維持。牛棚閑置著,不僅浪費資源,村集體經濟也沒了著落,這可把我們愁壞了”。
村“兩委”多次召開會議商議對策,卻始終找不到合適的突破口。“試過搞藥材種植,但成本太高;想過發展鄉村旅游,可交通又不太方便。”楊開龍說,那段時間大家看著閑置的牛棚,心里急得冒火。
在木老元鄉黨委的一次專題調研中:“當時鄉黨委分析各村實際情況,提出發展特色種植的思路,考慮到龍潭村閑置牛棚多,又有適宜菌類生長的環境,就建議試試平菇種植”。
這一提議讓龍潭村“兩委”眼前一亮,在云南中煙駐村工作隊的幫助支持下,村里迅速組織人員到隔壁鄉鎮實地考察,邀請農業專家進行科學論證。“專家說我們村海拔2000多米,濕度大、氣溫適中,簡直是平菇生長的‘天然溫室’,”龍潭村村委委員長朱有豹接過話茬,“而且平菇種植不需要太多重體力活,老人婦女都能參與,人工成本低,太適合我們村了。”
村民們說干就干,齊心協力改造牛棚,清潔消毒、搭基礎、捕蟲貼安裝一氣呵成。今年6月,首批菌棒順利入棚;7月初,鮮嫩的平菇就迎來了采摘期。
“剛開始每天能摘70公斤,現在產量穩步上升,估計過段時間每天能收150公斤。”正在采摘平菇的張彬蓮笑著說,“這平菇能直接銷往附近鄉鎮,賣不完的由縣上的平菇加工工廠兜底,一天下來就是幾百塊的收入,比養牛強多了!”
“以前守著空牛棚發愁,現在每天進棚采平菇,心里踏實得很。”朱有力一邊將平菇裝進塑料筐,一邊和書記算起賬,“我們現在以村集體做試點,鄉親們看見收益那么好,后續我們要推廣阻力就小了,現在哪家沒得點閑置的棚子,以后平菇如果能形成規模化,那這日子就更有奔頭了!”
“鄉村振興不能等靠要,得靠自己找路子。”楊開龍說,“平菇種植只是開始,我們還要利用好村里的資源,發展更多適合本地的產業,讓大家的腰包越來越鼓。”
龍潭村的平菇種植不僅盤活了閑置資源,更憑借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展現出強勁的可持續性。從閑置牛棚到“聚寶盆”,龍潭村用平菇種植的實踐證明,立足本地資源的產業升級,正是破解農村發展困境的“金鑰匙”。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這個山間小村正邁著堅實的步伐,奔向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