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接地氣”“成本太高”“脫離農業本質”—當5G植物工廠這類“未來農業”概念頻繁出現在大眾視野時,類似的質疑聲從未停歇。有人說,農業本就該是“看天吃飯”的古老行當,搞這些高科技純屬“炫技”;也有人算過一筆賬,一套智能設備的投入夠傳統農戶種十年地,性價比實在太低。
這些質疑,恰恰戳中了農業現代化轉型中的痛點。而即將亮相全國菌物學會的鼎信陽光5G植物工廠,似乎正想用一種“反常識”的方式,回應這些爭議。
質疑一:“精準控制”是對自然的背離?有人認為,植物生長本就該遵循自然規律,人為干預溫度、光照、濕度,無異于“拔苗助長”。但現實是,傳統農業里,一場倒春寒就能讓農戶一年的投入打水漂,連續陰雨可能導致整棚作物霉變。
鼎信陽光的回應很直接:在平度的試點方艙里,香菇的生長周期從60天縮短至30天,不是靠“催熟”,而是靠“五恒一智”系統精準調控艙內溫、濕、水、光、氣,讓每一根菌絲都在最舒適的環境里生長。這里的“精準”,不是對抗自然,而是用技術規避自然風險——就像給植物撐了一把永遠不會漏雨的傘。
質疑二:“高科技”意味著“高門檻”?“年輕人都不愿種地,搞這些觸屏操作、遠程監控,老人哪學得會?”這是不少人的擔憂。確實,傳統農業靠經驗,而智能設備靠技術,兩者之間似乎隔著一道鴻溝。
但在平度試點項目里,趙大叔只用了三天就熟練掌握了操作:屏幕上跳出“濕度過低”的提示,點一下“自動調節”,納米霧化系統就會啟動;生長數據自動同步到云端。所謂“高科技”,在這里被簡化成了“看得懂、學得會、用得上”的日常——就像用智能手機刷視頻一樣自然。
質疑三:“模塊化方艙”是對土地的浪費?“好好的耕地不用,非要在荒地、廠房里搞種植,這不是舍本逐末嗎?”面對這樣的疑問,一組數據或許更有說服力:鼎信陽光的立體種植模式,讓每平方米土地的利用率是傳統大棚的3-5倍。在青島的一個廢棄廠區,9個方艙盤活了800平方米閑置空間,年產食用菌12萬斤,相當于30畝傳統菇棚的產量。
這些方艙從不與耕地“搶地盤”,荒山坡、屋頂、舊廠房……哪里有閑置空間,哪里就能成為“菜園子”。這種“見縫插針”的種植方式,反而讓土地資源有了新的可能——就像在城市的鋼筋水泥里,也能種出一片結果的森林。
質疑四:“高投入”“高能耗”注定走不遠?“一套設備十幾萬,加上電費,什么時候能回本?”這是最現實的問題。不可否認,5G植物工廠的前期投入確實高于傳統種植,但鼎信陽光卻把工業節能技術搬了過來——自主研發的智慧節能熱泵比傳統設備省電30%,太陽能光伏板覆蓋讓方艙能耗再降60%;滑子菇方艙年凈利潤11.8萬元,約是傳統種植的2-3倍,算下來2年就能收回成本。
更關鍵的是,他們推出的“共享方艙”模式,讓農戶可以按季度租賃設備,不用一次性投入,還能享受全程技術支持。這種“輕資產”模式,正悄悄打破“高科技=高門檻”的偏見。
或許,5G植物工廠真的不是傳統農業的“替代品”。它更像一把鑰匙,打開了農業的另一種可能:不用看天吃飯,不用背井離鄉,在方寸之間就能種出好作物。當鼎信陽光帶著這些“被質疑過”的成果走進全國菌物學會,我們或許該思考:農業的未來,會不會就是在這樣的爭議與探索中,一步步清晰起來?
畢竟,所有創新的起點,往往都始于一句“這不可能”。而打破“不可能”的,從來都是那些愿意低頭解決問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