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在自貢市部分超市及菜市場內發現,不少購買食用菌的市民們在購買前都要先問一下商家,“你這蘑菇是不是農團產的喲?”在得到商家的肯定回答后,市民們便開始選購。為此,記者帶著疑問進行了一番調查。
不少市民在購買食用菌時先問出處!
“老板,你這蘑菇是不是農團的喲?”20日,在五星街菜市場內的食用菌銷售攤區內,市民郭女士詢問著銷售食用菌的攤販。“是,就是。”得到攤販的肯定回答后,郭女士一番討價還價后,便開始選購了起來。“今天我買了一只雞,準備再買點蘑菇回家燉湯。”郭女士說,購買食用菌很有講究,根據做法的不同,選購的品種也不同,“今天我是準備蘑菇燉雞湯,所以要買茶樹菇、雞腿菇、雙孢菇、香菇這幾種,這樣燉出來的湯味道更鮮。”郭女士邊選購邊向記者介紹道,如果是做蘑菇炒肉,那就應該選購平菇或金針菇。
“那為什么你在買蘑菇前要問一下產地呢?”記者疑惑地問郭女士。“你不知道,我以前做過比較,用農團的蘑菇做出來的湯或菜,吃起來更鮮,聞起來也更香。”隨后,記者又在一些超市內發現,不少購買食用菌的市民在購買前也要問一下出處。九鼎超市銷售食用菌的商家告訴記者,他們所銷售的食用菌全來自于農團,是每天早晨由產地直接配送過來的,“這樣既保證了新鮮,又省去了我們進貨的麻煩。”商家說,銷售至今,每天的生意都很好。
空氣質量好、灌溉用山泉水
帶著疑問,22日,記者來到了自流井區農團鄉,在該鄉東升村記者看到,公路兩邊隨處可見種植食用菌的大棚,記者隨意走進了一個大棚,該村1組村民,70歲的龔長英老人正在將剛采摘下來的金針菇進行過稱,“每一袋要裝十斤,這是馬上要送走的。”龔長英抬頭望了望記者,“你們來晚了,現在已經過了我們忙的時候了,每天的凌晨,那場面才叫熱鬧。”龔長英介紹說,她們采摘的時間主要是在凌晨的三四點,“那時,這些大棚內會有上百人一起采摘。”采摘后,通過檢疫、過稱,送上等候在路邊的貨車,早晨6點前就能送到批發市場及超市。
28歲的東升村1組村民羅孝園,原本和妻子在廣東省打工,5歲的娃娃留給了爺爺奶奶照顧。去年年底,羅孝園和妻子回到家里搞起了食用菌養殖,“這樣我們就能照顧家里,掙的錢也不比打工時掙得少。”羅孝園說,回家干食用菌養殖,是因為聽村里人說,食用菌的銷量較好,能掙到錢。
對于銷量好的原因,羅孝園介紹說,是由于農團的森林較多,沒有污染,空氣質量好,加上灌溉食用菌的用水全是山泉水,自然培育出來的食用菌口感更好,聞著也更香。“我們的蘑菇如果停產一天,自貢市場上的蘑菇價格平均會上漲1元左右。”羅孝園自豪地說。
記者看到,不少暴走路過食用菌大棚的市民們,也不忘進入大棚內親自采摘一些食用菌帶回家,端上餐桌。
嚴把種源關、技術關和檢測關
記者在農團鄉了解到,去年6月開始,該鄉積極爭取和整合項目資金,并于當年10月投資100多萬元建成了農團食用菌產業基地。據該鄉黨委書記趙義全介紹,在學習文建明工作法后,考慮到農團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加之鄉上已有20多年的菌菇種植歷史,建立了食用菌產業基地。目前,基地示范區的生產面積達到了220畝,種植戶有100戶,常年種植規模達150萬袋,上市鮮菇產品達1250噸,占自貢市場的70%左右,年產值達1000多萬元。
據了解,產業基地平均每天可向市場投放鮮菇3.5噸,豐產期每天可提供4.5噸左右,產品主要銷往我市及川南、重慶等十余個縣市,農民因此獲得的人均增收在1000元左右。
“我們會嚴格《無公害生產技術操作規程》,嚴把種源關、技術關和檢測關,建立菌產品質量可追溯機制,讓群眾買得放心、吃得安心。”趙義全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