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眼下正值貴州食用菌的采摘時節。這個豐收的季節,也是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次檢驗。今年夏菇種植一線情勢喜人,質量好、產量大幅提升成為突出亮點,菌種培植、菌材種植等先進技術帶來農業生產方式的新轉變。全省食用菌狀況如何,對脫貧攻堅的帶動作用如何?記者專訪貴州食用菌專班副班長韋安忠,從中獲得了令人欣喜的答案。
一場雨后,山間樹林里,潮濕的土壤中,偶會冒出幾個野生菌菇。不經意間,它們被沿途經過的農人發現,將其采摘回家。洗凈烹飪后,一家人圍住熱氣騰騰的菌菇湯,以此犒勞辛勤勞作的一天。
如今,隨著貴州食用菌產業的迅猛發展,貴州食用菌已成為天南地北、五湖四海的人們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四季生產全年上市
“貴州絕大多數人工栽培的食用菌可四季生產、全年上市,產期長、產量高、質量好。”貴州食用菌專班副班長韋安忠說,貴州是全國最適宜發展食用菌產業的地區之一,野生菌采收期可從4月延續至11月。
貴州良好的氣候優勢決定了豐富的菌種資源,據韋安忠介紹,貴州主要食用菌有22個科72個屬268種。貴州是香菇、竹蓀的著名產地,紅托竹蓀和冬蓀是舉世公認的“山珍之王”,香菇、竹蓀都是主要出口產品。
農人正采摘林下木耳(采訪對象供圖)
打開銷路助力脫貧
如何讓貴州食用菌打開銷路?充分利用進學校、進超市等7進積極搶占省內市場,利用東西部扶貧協作機遇,推進“黔菜入滬”“黔菜廣進”搶占省外市場,讓貴州山珍走出家門。
近年來,貴州食用菌產業規模發展迅猛,連續兩年實現翻番。全省開展食用菌生產經營主體達到370家,2017年種植規模實現10.9億棒,年產量57萬噸,產值56億元。貴州從食用菌生產的弱小省份晉升到全國食用菌年產量達到50萬噸以上的第二梯隊。
2016年,貴州省委省政府將食用菌產業作為我省產業扶貧的主攻產業。各地結合實際,不斷探索總結扶貧模式,多元化推進產業扶貧。2018年帶動貧困人口19萬人脫貧,占全省貧困人口的12.8%,2019年覆蓋13.5萬貧困人口。
“貴州食用菌產業發展起步晚、底子薄,許多地方都是摸著石頭過河,比較艱難。”韋安忠說。
2019年,省科技廳給予3014萬元資金支持,立項實施了大宗食用菌、特色珍稀食用菌的菌種選育及擴繁,優質菌材培育技術研究,廢菌棒綜合利用等7個科技重大專項。
“菌類資源普查和特色珍稀食用菌菌種選育及擴繁,我們是全國唯一一個率先開展菌類資源普查的省份。”韋安忠自豪地說,從摸清家底到菌種撫育馴化,再到開發利用,貴州將逐步壯大特色珍稀食用菌。
同時,農銀企產業共同體項目的實施,將撬動社會資本助力產業發展。2019年,省農業農村廳、省食用菌專班支持農銀企產業共同體食用菌項目19個,安排財政資金2.1億元,撬動社會資本和金融資金20.8億元,涉及9個深度貧困縣。
下一步,貴州食用菌產業發展將加強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充分結合大數據,推進食用菌產業設施設備、全生產過程技術向數據化和標準化方向發展。
“我相信貴州食用菌產業會越走越遠,它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未來可期!”韋安忠說,能夠參與到食用菌產業發展中,自己很幸運。未來,食用菌產業將是欣欣向榮之景,大家都將是見證者。
一場雨后,山間樹林里,潮濕的土壤中,偶會冒出幾個野生菌菇。不經意間,它們被沿途經過的農人發現,將其采摘回家。洗凈烹飪后,一家人圍住熱氣騰騰的菌菇湯,以此犒勞辛勤勞作的一天。

羊肚菌(采訪對象供圖)
在貴州,這樣的場景不只在鄉間可以見到,城市里、街巷間、餐館中,隨處可見。野生食用菌不再是鄉間農戶專屬、珍稀品種食用菌也不只有高級餐廳專供。如今,隨著貴州食用菌產業的迅猛發展,貴州食用菌已成為天南地北、五湖四海的人們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四季生產全年上市
“貴州絕大多數人工栽培的食用菌可四季生產、全年上市,產期長、產量高、質量好。”貴州食用菌專班副班長韋安忠說,貴州是全國最適宜發展食用菌產業的地區之一,野生菌采收期可從4月延續至11月。

貴州食用菌專班副班長韋安忠正向記者介紹貴州食用菌產業發展情況
貴州位于全國菇菌資源分區中的西南區,氣候溫和,環境優良,年均氣溫在10.4至19.6℃之間,多地區年相對濕度高達80%以上,境內“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體氣候明顯,十分有利于食用菌的人工栽培和自然生長。貴州良好的氣候優勢決定了豐富的菌種資源,據韋安忠介紹,貴州主要食用菌有22個科72個屬268種。貴州是香菇、竹蓀的著名產地,紅托竹蓀和冬蓀是舉世公認的“山珍之王”,香菇、竹蓀都是主要出口產品。

農人正采摘林下木耳(采訪對象供圖)
如何讓貴州食用菌打開銷路?充分利用進學校、進超市等7進積極搶占省內市場,利用東西部扶貧協作機遇,推進“黔菜入滬”“黔菜廣進”搶占省外市場,讓貴州山珍走出家門。
近年來,貴州食用菌產業規模發展迅猛,連續兩年實現翻番。全省開展食用菌生產經營主體達到370家,2017年種植規模實現10.9億棒,年產量57萬噸,產值56億元。貴州從食用菌生產的弱小省份晉升到全國食用菌年產量達到50萬噸以上的第二梯隊。

農人正將采摘好的香菇進行裝箱(采訪對象供圖)
“食用菌生產具有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不與地爭肥、不與農爭時的特點,是技術和勞動力密集型產業,也是產業扶貧的有利推手。”韋安忠說。2016年,貴州省委省政府將食用菌產業作為我省產業扶貧的主攻產業。各地結合實際,不斷探索總結扶貧模式,多元化推進產業扶貧。2018年帶動貧困人口19萬人脫貧,占全省貧困人口的12.8%,2019年覆蓋13.5萬貧困人口。

紅托竹蓀產業大棚(采訪對象供圖)
摸清家底逐步壯大“貴州食用菌產業發展起步晚、底子薄,許多地方都是摸著石頭過河,比較艱難。”韋安忠說。
2019年,省科技廳給予3014萬元資金支持,立項實施了大宗食用菌、特色珍稀食用菌的菌種選育及擴繁,優質菌材培育技術研究,廢菌棒綜合利用等7個科技重大專項。
“菌類資源普查和特色珍稀食用菌菌種選育及擴繁,我們是全國唯一一個率先開展菌類資源普查的省份。”韋安忠自豪地說,從摸清家底到菌種撫育馴化,再到開發利用,貴州將逐步壯大特色珍稀食用菌。
同時,農銀企產業共同體項目的實施,將撬動社會資本助力產業發展。2019年,省農業農村廳、省食用菌專班支持農銀企產業共同體食用菌項目19個,安排財政資金2.1億元,撬動社會資本和金融資金20.8億元,涉及9個深度貧困縣。
下一步,貴州食用菌產業發展將加強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充分結合大數據,推進食用菌產業設施設備、全生產過程技術向數據化和標準化方向發展。
“我相信貴州食用菌產業會越走越遠,它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未來可期!”韋安忠說,能夠參與到食用菌產業發展中,自己很幸運。未來,食用菌產業將是欣欣向榮之景,大家都將是見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