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四川省巴中市通江縣陳河鎮耳農龍旭又開始了一天的忙碌,他輕輕采下一朵潔白飽滿的銀耳,這朵生長于青岡木上的“白牡丹”,即將成為游客手中的一碗清潤耳羹,也成為通江農旅融合發展的生動注腳。
6月26日,由中共巴中市委宣傳部主辦、極目新聞承辦的 “老區新動能 振興加速度”——2025全國新興主流媒體巴中行活動走進通江未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在該公司產品展示廳,輕啜一口銀耳羹,清甜潤滑的口感讓來自全國的媒體記者們驚喜不已。“以前只知道通江銀耳名貴,但沒想到還能這樣吃,新鮮、地道又有營養。”一位記者品嘗后說。
科技賦能:銀耳產業“七十二變”的自然密碼
在陳河鎮陳家壩村,耳農龍旭穿行在鋼架耳房里,看著一朵朵潔白的銀耳,喜悅寫在臉上。在專業合作社的帶動下,全村200余戶種植銀耳,年產值達1000余萬元。
地處大巴山腹地的通江縣,素有“一府三鄉”美譽——川陜蘇區首府、中國紅軍之鄉、中國溶洞之鄉、中國銀耳之鄉。
北緯31度的地理坐標賦予通江獨特的氣候條件,“天生霧,霧生露,露生耳的民間諺語,道出通江銀耳生長的自然密碼。
通江銀耳已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中國馳名商標”“歐盟有機認證”等多項榮譽。2024年中國食藥用菌區域品牌價值榜中,通江銀耳品牌價值達96.61億。
走進通江未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銀耳標準化種植車間,菌架上,一根根菌袋整齊擺放;菌袋上,一朵朵潔白的銀耳依次盛開,溫濕光全仿自然環境,涼爽宜人。“我們與通江銀耳科學技術研究所合作,研發出木屑銀耳種植技術,每袋開3朵銀耳花,45天一個周期,克服了段木銀耳只能收一季的短板。”該公司副總經理蒲曉明說。
生產車間里,工人們正有條不紊地進行銀耳清洗、罐裝和高溫蒸煮。這里可生產銀耳羹、凍干銀耳、銀耳蜂蜜水等種產品,五條生產線滿負荷運轉,日產銀耳產品3萬份。
通江未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展廳里,銀耳飲料、銀耳酒、銀耳面膜等20多種產品引人駐足。“銀耳不光能吃,還能喝、能用……”蒲曉明介紹,通過科技賦能,通江聚力育良種、增產量、提品質,該公司圍繞“食品、藥品保健品、化妝品”三大方向,持續研發銀耳系列精深加工產品,不斷提升銀耳產業附加值。
科技賦能讓傳統產業煥發新生。2011年,通江銀耳菌種搭載神舟八號飛船進行太空育種試驗,返回后成功培育出10株成活菌株。如今,在通江銀耳博物館的“太空艙”展區,游客仍能感受到這段科技興農的傳奇。
為做大做強銀耳產業,通江縣近年來錨定“段木銀耳強品牌,木屑銀耳深加工”發展路徑,設立5000萬元銀耳產業發展(擔保)基金,創新推出“通江銀耳貸”“銀耳(食用菌)收烘儲專項貸”“商戶結算貸”等金融產品。
近年來,通江縣始終堅持立足資源稟賦,緊緊圍繞通江銀耳(食用菌)產業,做好“農頭工尾”文章,大力推進食用菌產業園區、產業基地建設和品牌創建,加速培育和形成食品飲料產業新質生產力。截至目前,全縣規模以上食品飲料企業共26家,2024年全年實現產值同比增長8.6%,占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36.4%。
農旅融合:打造“銀耳+”生態體驗矩陣
炎炎夏日,諾水河景區迎來客流高峰。被譽為“天下第一洞的中峰洞內,溫度恒定在18℃,游客在鐘乳石間穿行,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全長2000余米的“亞洲溶洞第一漂”讓游客在七灘八潭、九曲十彎中體驗驚險刺激。洞內石筍林立,急流洶涌,穿行其間,宛如置身天然空調房。
在陳河耳鄉景區,一群學生正在體驗銀耳采摘,指尖輕觸那朵潔白耳花時驚喜的表情,被帶隊老師用相機定格。這里不僅有“銀耳大王”故居、耳堂展示區和銀耳菌種實驗基地等,還可了解通江銀耳古法種植技術和獨特的銀耳歷史文化。
在通江縣高明新區銀耳博物館,機器人講解員自如穿梭,全息投影展示著銀耳生長的奧秘,VR設備讓游客體驗采摘樂趣。這個外形如“露珠”的現代建筑,收藏著541件銀耳文化文物,通過“天賜”“地孕”“人文”等七大展區,講述通江銀耳兩百余年的故事。
近年來,通江縣精心打造的 “銀耳原鄉·洞天福地”夏日清涼之旅和“秋日盲盒”治愈之旅兩條精品線路,成功入選全國鄉村旅游精品線路。這些線路串聯起壁山森林公園、陳河耳鄉景區、諾水河景區、空山天盆景區等景點。
當夜幕降臨,高明湖濕地公園流光溢彩。大型“5D沉浸式實景演出《銀耳傳奇》”正在上演,游客乘著“銀耳游船”行進式觀演,感受通江銀耳的文化傳奇。
毗鄰演出現場,“通江花月夜”夜間市集熱鬧非凡。本地小吃、文創禮品、非遺技藝齊聚一堂,游客在品嘗銀耳羹的同時,也能領略通江的夜間經濟魅力。
在陳河耳鄉景區,新建的銀耳科普體驗基地成為研學熱點。游客不僅能在展示廳了解銀耳歷史,還能在種植體驗基地親身參與鍘棒、架曬、發菌、采耳等傳統生產環節。
隨著巴南高鐵的開通,通江與外界的距離大大縮短。這個森林覆蓋率達64.97%、擁有2189種生物資源的生態寶庫,正敞開懷抱迎接八方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