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深山菌棒遇上智能溫控,當傳統菇農對話首席專家,重慶食用菌產業正上演一場從“靠天吃飯”到“科技賦能”的產業革命。日前,2025重慶食用菌產業高質量發展研討會在重慶市璧山區舉行,這場以“科技賦能產業·建設山城菌都”為主題的行業盛會,不僅甩出菌種研發、數字營銷等硬核干貨,更勾勒出小蘑菇撐起大產業的鄉村振興新圖景。
從“靠天種菇”到“數字育菌”
在璧山科建食用菌專業合作社與生源食用菌公司生產現場,標準化的智能出菇車間雖不在生產季,卻以金屬菌架的立體架構、預埋的溫控管線等硬件矩陣,勾勒出數字農業的筋骨。與會者觸摸著食品級不銹鋼菌架的承重結構,觀摩墻上公示的《智能化栽培流程手冊》,直觀感受科技如何將“靠天吃飯”的傳統種植,重構為可預設、可調控的數字育菌體系。
璧山區現代農業發展促進中心主任何平介紹,這套智能化設施使璧山區菌菇年產量穩定在700萬袋,帶動500余戶農戶年均增收3.2萬元。“產業鏈延伸讓每公斤菌菇附加值提升3倍以上。”他指向產品展示區的菌湯包與多糖保健品,說道:“智能車間不僅是種菇場所,更是打通‘種植—加工—康養’全鏈條的樞紐。”
重慶市食用菌協會秘書長鄭勇揭示背后邏輯:“重慶已形成‘山下冬菇、山上夏菇’的錯季生產格局,智能設施的價值在于打破季節限制,讓科技成為永不休眠的‘種菇管家’。”這種“數字育菌”模式,正將重慶的山水優勢轉化為產業勝勢。作為全國35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當地已馴化栽培20多個品種,智能車間則為野生種質資源的開發提供了標準化試驗場。
“別讓蘑菇只當‘下飯菜’,要讓它成為‘養生神器’!”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黃晨陽的發言直擊產業痛點。在題為“國內外食用菌產業現狀和發展趨勢”的報告中,他用詳實數據揭示行業變革的方向:全球食用菌消費正從“美味初級需求”向“營養健康終極目標”升級,日本、歐美等地的菌菇保健品占比已達45%,而我國這一數據僅為12%。
“降本提質是突圍關鍵,企業得讓蘑菇住上‘空調房’!”黃晨陽強調,工廠化、智能化生產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他舉例,福建某企業通過智能溫控使杏鮑菇污染率從15%降至3%,單噸生產成本下降800元。南川區菇農黃吉連連點頭,他的高山平菇基地剛投入50萬元改造溫控系統,產量就提升了20%。
重慶師范大學教授杜習慧團隊的發現則讓重慶成為全國焦點。她披露,團隊在重慶山區發現13個黃色羊肚菌物種,包括2個新種、3個新描述物種,其中“六妹羊肚菌”和“百棲羊肚菌”已實現人工栽培。“這些野生種質資源就像‘特種部隊’,為品種選育提供了戰略儲備。”杜習慧展示的顯微鏡照片中,新種羊肚菌的褶皺結構清晰可見,其氨基酸含量比普通品種高18%。
從“經驗先行”到“技術賦能”
“主栽品種別超過3年,每年必須試種新貨!”巴南區菌種企業主周敏說。她比喻菌種退化就像手機卡頓,自己的“2至3年更新周期”讓平菇優品率保持在95%以上。這種育種哲學,正是破解產業同質化的密鑰。
羊肚菌外營養袋栽培技術發明人、重慶美哉菌業技術總監譚方河的“自然出菇理論”引發熱議。他通過大量實驗證明,羊肚菌對生長環境要求苛刻,“靜”種植模式——即減少人為干擾、維持環境穩定可使產量提升30%以上。這一理論顛覆了傳統栽培理念,為高端食用菌種植提供了技術革新方向。
云陽縣康諾菌業總經理王銀則把實驗室搬進廠房,他獨創的“自然出菇模式”讓羊肚菌產量狂飆。在他的生產車間里,溫、濕度傳感器每10分鐘記錄一次數據,電腦根據算法自動調節通風系統,這套“產學研”組合拳讓傳統菇農看呆了。
在數字經濟戰場,涪陵區小敏農場主吳小敏的“三合一”模式堪稱教科書:線下搞采摘體驗,線上開直播帶貨,年銷突破500萬元。“別瞎直播了,要讓線上客戶‘爬進’線下!”她的秘訣是用短視頻展示菌棒培育全過程,再用“菌菇宴”體驗課鎖住精準客戶。更值得一提的是石柱縣的侯芙蓉,她帶著團隊抱上“與輝同行”等千萬級網紅大腿,玩出“短視頻+直播+商務”鐵三角,讓深山羊肚菌坐上數字經濟火箭。
從“菜市場常客”到“便利店新寵”
“平菇不是低端,是我們沒做出高端價值!”會議期間的平菇專題座談會上,育種專家何志丹的話點醒眾人。這場以“低端品種高端賣,高端品種低端賣”為主題的頭腦風暴,直擊重慶平菇產業痛點:散戶經營為主、技術規程缺失、深加工空白。
“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區域,就是我們的天然優勢。”南川區菇農黃吉的經驗引發共鳴。重慶丘陵山地的立體氣候,讓山下、山上分季種植成為可能,若實現全年供應,價格波動幅度可縮小40%。參會者達成共識:提升優品率、建立分級標準、開發即食產品,讓平菇從“菜市場常客”變身“便利店新寵”。
重慶市食用菌協會會長畢麥的建議頗具前瞻性:“要從《本草綱目》里找靈感。”他正在打造百菇康養產業鏈,將平菇多糖提取用于保健品開發。這種價值躍升,正是“低端高端化”的核心要義。協會已計劃組織專家團隊,為高山平菇種植制定“葉片飽滿、色澤鮮亮、肉質厚實”的品質標準。
研討會最后,3家“菌界”企業獲獎,他們手中的“三板斧”正是產業突圍的關鍵:品種創新、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在生源食用菌公司,負責人的呼吁引發共鳴:“別搞低價內卷,要卷科技和品質!”其展示的菌菇多糖檢測報告顯示,通過深層發酵技術,有效成分含量比傳統工藝提高2.3倍。
這場從技術到市場的全鏈條狂歡,正在把重慶推向“山城菌都”的C位。當蘑菇學會玩科技、搞直播、拼品質,鄉村振興的致富路便有了生動注腳。正如一位老菇農在智能車間前的感嘆:“種了一輩子蘑菇,沒想到現在要看屏幕調溫度,這小蘑菇真是撐起了‘黃金傘’!”(記者 鄧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