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龍吟 姚元旭 文/圖) 盛夏時節,萬山區黃道鄉丹陽村的竹蓀種植基地迎來采摘旺季,新鮮竹蓀經加工后批量上市,為當地特色農業發展注入新活力。
走進基地大棚,一朵朵圓滾滾的竹蓀破土而出,潔白菌桿外包裹著網狀菌裙,長勢喜人。工人們穿梭其間,嫻熟地采摘竹蓀,剝去褐色菌蓋放入籃筐,隨后運往附近的烘干房進行集中加工處理。
“現在正是旺季,前幾天長出的竹蓀特別多。我們按時算工資,一天能掙60到100元不等。”村民謝剛珍笑著說。
竹蓀為一種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用菌,不僅口感鮮美,還富含膳食纖維和多種氨基酸,深受消費者青睞,市場需求旺盛。“竹蓀喜陰喜濕,適宜在20℃至24℃環境中生長,萬山這邊的條件比較適合。”種植基地負責人黃呈軍介紹,依托當地優越的自然氣候與土壤條件,基地不斷優化種植與加工技術,已實現30畝、4個大棚的竹蓀規模化種植。同時,基地與多家企業、商超達成“即采即銷”訂單合作。
“竹蓀采摘特別講究時效性,菌朵‘破殼’后必須馬上采摘。”黃呈軍表示,為保證品質,農戶們每天清晨忙碌兩三個小時,確保在中午12點前完成采收、烘干等工序,鎖住竹蓀的鮮香。“鮮竹蓀采收期從5月底持續至8月底,目前已采收1萬余斤,預計今年總產量可達三四萬斤。烤干后的竹蓀銷往福建、四川等地,供不應求。”
為提高土地利用率,基地實行產業輪作模式,通過“一地兩收”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竹蓀采完后,9月初就種羊肚菌,羊肚菌銷量也不錯。這樣能讓土地不空閑,持續帶動村民增收。”黃呈軍說。
該基地全年可帶動周邊60余名群眾參與竹蓀和羊肚菌的種植、采收、加工等環節。特色產業發展不僅讓更多村民在家門口實現穩定就業,更成為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