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蓬勃發展的食用菌產業中,每一份豐收的背后都潛藏著與“隱形對手”的博弈——微生物污染。它們如同無形的屏障,阻礙著菌絲的健康生長,影響著菇體的品質與產量。近日,由濟南辰宇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奧可泰士消毒劑)獨家冠名的易菇訪談:食用菌養菌環境消殺與出菇病蟲害防控管理直播活動中,業內專家針對食用菌養殖中的微生物污染難題及環境消殺關鍵技術展開深入分享,為從業者揭開了這場“微觀戰爭”的神秘面紗。
食用菌本身作為特殊的微生物,在從菌種制作到后期養護的全鏈條中,始終面臨著其他微生物的威脅。這些“不速之客”主要這些污染主要分為競爭性和致病性兩大類。競爭性污染其微生物具有排他性,一旦其他霉菌或微生物的繁殖速度、活性超過食用菌,便會搶占優勢。它們不僅與食用菌爭奪營養,還會營造適合自身生長的環境,甚至分泌對食用菌有害的毒素,導致食用菌生長緩慢、停滯甚至死亡。致病性污染的部分微生物會直接寄生于食用菌,引發菌物病害;更有甚者,可能對人體健康造成威脅,影響下游食品、保健食品的生產安全。
其中,霉菌類和芽孢類是最難治理的“頑固分子”。霉菌孢子擁有厚厚的孢子壁,對常規殺菌方式抵抗力強,且耐高溫,常導致培養料滅菌失敗;芽孢類細菌作為革蘭氏陽性菌的休眠體,抗性遠超霉菌菌絲和孢子,其競爭性危害與致病性同樣不容忽視。
環境消殺是抵御微生物污染的第一道防線,但實際操作中卻常常陷入困境。業內專家結合生產實踐,指出了三大易被忽視的消殺難點及應對策略:
以大球蓋菇為例,其發酵原料包含玉米芯木屑、谷殼等多種成分,易滋生雜菌,發酵結束后若不徹底清理場地并進行消殺,殘留污染物會在下次發酵時污染新料,增加后續消毒難度。廠區周邊若種植易吸引蚊蟲的植被,會通過蟲害引入霉菌、細菌等病原體,如甲狀腺桿菌可直接感染菇體,導致菇體變軟、發霉變質或產生膿包,影響產品質量。出菇房的環境消殺同樣不容忽視。出菇房內的菇床、菇架、地面、排水溝渠甚至墻壁、通風管道,都可能附著養菌、出菇過程中殘留的原料,成為雜菌滋生的溫床。專家建議,每次生產結束后需分步驟消殺:先用清水徹底清掃,再用漂白粉稀釋液高壓沖洗,最后采用煙熏劑消毒,晾干1-2天后再進行下一批生產,從源頭切斷污染鏈條。
食用菌養殖的不同階段,環境消殺的重點與操作細節各有不同。專家特別強調,接種前、出菇期、采收后三個階段的消殺需精準施策,避免陷入操作誤區:
空氣和表面消毒需同步進行。空氣中的霉菌孢子直徑多為微米級,易漂浮擴散,需通過煙熏劑或藥劑霧化實現全面覆蓋;地面、墻壁、設備表面則需藥劑噴灑結合擦拭,確保無死角——若僅點狀噴灑,縫隙處未接觸藥劑,便會形成“消毒盲區”,成為污染源頭。
藥劑使用時,要嚴格把控稀釋比例、投放劑量與接觸時間。例如,空氣消毒每立方米需6-10毫升稀釋液,表面消毒每平方米需50-100毫升,且需保證密閉環境下的足夠接觸時間。若劑量不足、稀釋比例錯誤或提前通風,都會導致消毒失效。
常規情況下,徹底清潔的重要性甚至超過消毒——殘留的有機物會富集大量微生物,若未清理直接消毒,藥劑效力會大打折扣。但當發生嚴重霉菌污染時,需先進行“預消毒”(如全面噴灑高效消毒劑),殺滅90%以上的霉菌并抑制孢子擴散,再清掃、最后進行終末消毒,三步聯動可清除99%以上的污染。
微生物污染的防控是食用菌安全生產的核心環節,從識別污染類型到優化消殺流程,每一個細節都關乎最終的產量與品質。這些來自一線的實踐經驗與技術分享,為從業者提供了可落地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