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阜陽,有這樣一家農業企業:年產紅托竹蓀菌包900多萬棒、培育紅托竹蓀鮮品1600噸,“包攬”全國40%的紅托竹蓀市場……
紅托竹蓀是什么?
紅托竹蓀在阜陽市場不常見。
作為源自貴州的一種特色食用菌,紅托竹蓀又名竹笙、竹參,是寄生在枯竹根部的一種隱花菌類,被列為世界名貴食用菌之一。
口味鮮美、頗為名貴,為紅托竹蓀帶來了廣闊市場;但生產條件苛刻、工業化難度大,又讓其存在較大供應缺口。
這道難題,在阜陽得到攻破。
近日,在位于太和縣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的百麓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工人們正忙著將發酵好的小麥秸稈、木屑、竹屑基質裝進白色的塑料瓶中。
后續經過4小時、120度的高溫殺菌和兩次冷卻等工序,再經45天養菌培育,一個個紅托竹蓀菌包,將從這里發往全國各地。
如今,不僅我們基地實現了工廠化生產,依托企業培育的菌包和推廣的技術,紅托竹蓀已在河南、山東、云南等多省實現了批量生產。”百麓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董建國介紹說。
有一組數據值得期待:實現紅托竹蓀四季栽培、全年生產才一年,企業生產的菌包及培育的紅托竹蓀產量,已占據全國40%的市場。
為什么是阜陽?
董建國與紅托竹蓀結緣,源自2016年2月。
彼時,董建國計劃返回家鄉阜陽創業,好友王躍霖則擁有豐富的紅托竹蓀等食用菌種植及銷售經驗。
一個有想法,一個熟悉市場。經廣泛考察、慎重考量,2018年6月,兩人在太和投資成立安徽百麓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并將攻關目標瞄準紅托竹蓀——雖其工廠化生產難度大,但若成功,前景廣闊、收益可觀,企業也能迅速成長為行業中的翹楚。
攻堅克難并不容易。
自公司成立以來,董建國先是從貴州招來了紅托竹蓀種植的土專家,又與多家科研院校合作組建研發團隊——
經過近兩年研發,團隊不僅借助智能控溫控濕實現了工廠化生產,還在紅托竹蓀菌株野生馴化中意外發現了叢生菌株。
從單生菌株到叢生菌株,從叢生菌株提升生長個數,研發團隊通過一次次提取改良,有效提升了紅托竹蓀的產量。
經濟收益究竟怎么樣?
董建國算了一筆賬:以一個200平方米的智能大棚為例,按照四層立體式種植,一年三輪(六茬)就有30多萬元的純收益。眼下,企業在太和基地占地680畝,已實現日產菌包3萬個、可滿足200多個智能菇房周年化生產。
推廣助力更強
技術攻關如此不易,百麓公司會不會“藏著”“掖著”?
答案是否定的。去年,企業就在太和縣舊縣鎮、胡總鎮、宮集鎮、馬集鎮等地,發展了1000多畝工廠化生產紅托竹蓀,直接幫助200多名村民人均增收2萬元。
今年,企業又相繼與潁東、臨泉部分鄉鎮達成了合作協議,幫助村民增收數量將持續提升。
企業為什么這樣做?互惠互利是最終目標。
“紅托竹蓀效益好,但一個企業既生產、又銷售,難以兼顧。”董建國說,若由農戶種植,企業提供技術、包銷售,則能實現互利共贏。
產量上來了,紅托竹蓀市場價格不會降下來嗎?對此,董建國直言不必擔心。
近年來,百麓公司一直在與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智能所等機構合作,提取出可代替抗生素的竹蓀抗菌素和應用到醫美領域的竹蓀鈦,眼下已進入實驗階段。
董建國表示,未來,如果投入生產,紅托竹蓀的需求將會更大。屆時,也會帶動更多人增收致富,更好地助力鄉村振興。
紅托竹蓀是什么?
紅托竹蓀在阜陽市場不常見。
作為源自貴州的一種特色食用菌,紅托竹蓀又名竹笙、竹參,是寄生在枯竹根部的一種隱花菌類,被列為世界名貴食用菌之一。
口味鮮美、頗為名貴,為紅托竹蓀帶來了廣闊市場;但生產條件苛刻、工業化難度大,又讓其存在較大供應缺口。
這道難題,在阜陽得到攻破。
近日,在位于太和縣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的百麓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工人們正忙著將發酵好的小麥秸稈、木屑、竹屑基質裝進白色的塑料瓶中。
后續經過4小時、120度的高溫殺菌和兩次冷卻等工序,再經45天養菌培育,一個個紅托竹蓀菌包,將從這里發往全國各地。
如今,不僅我們基地實現了工廠化生產,依托企業培育的菌包和推廣的技術,紅托竹蓀已在河南、山東、云南等多省實現了批量生產。”百麓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董建國介紹說。
有一組數據值得期待:實現紅托竹蓀四季栽培、全年生產才一年,企業生產的菌包及培育的紅托竹蓀產量,已占據全國40%的市場。
為什么是阜陽?
董建國與紅托竹蓀結緣,源自2016年2月。
彼時,董建國計劃返回家鄉阜陽創業,好友王躍霖則擁有豐富的紅托竹蓀等食用菌種植及銷售經驗。
一個有想法,一個熟悉市場。經廣泛考察、慎重考量,2018年6月,兩人在太和投資成立安徽百麓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并將攻關目標瞄準紅托竹蓀——雖其工廠化生產難度大,但若成功,前景廣闊、收益可觀,企業也能迅速成長為行業中的翹楚。
攻堅克難并不容易。
自公司成立以來,董建國先是從貴州招來了紅托竹蓀種植的土專家,又與多家科研院校合作組建研發團隊——
經過近兩年研發,團隊不僅借助智能控溫控濕實現了工廠化生產,還在紅托竹蓀菌株野生馴化中意外發現了叢生菌株。
從單生菌株到叢生菌株,從叢生菌株提升生長個數,研發團隊通過一次次提取改良,有效提升了紅托竹蓀的產量。
經濟收益究竟怎么樣?
董建國算了一筆賬:以一個200平方米的智能大棚為例,按照四層立體式種植,一年三輪(六茬)就有30多萬元的純收益。眼下,企業在太和基地占地680畝,已實現日產菌包3萬個、可滿足200多個智能菇房周年化生產。
推廣助力更強
技術攻關如此不易,百麓公司會不會“藏著”“掖著”?
答案是否定的。去年,企業就在太和縣舊縣鎮、胡總鎮、宮集鎮、馬集鎮等地,發展了1000多畝工廠化生產紅托竹蓀,直接幫助200多名村民人均增收2萬元。
今年,企業又相繼與潁東、臨泉部分鄉鎮達成了合作協議,幫助村民增收數量將持續提升。
企業為什么這樣做?互惠互利是最終目標。
“紅托竹蓀效益好,但一個企業既生產、又銷售,難以兼顧。”董建國說,若由農戶種植,企業提供技術、包銷售,則能實現互利共贏。
產量上來了,紅托竹蓀市場價格不會降下來嗎?對此,董建國直言不必擔心。
近年來,百麓公司一直在與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智能所等機構合作,提取出可代替抗生素的竹蓀抗菌素和應用到醫美領域的竹蓀鈦,眼下已進入實驗階段。
董建國表示,未來,如果投入生產,紅托竹蓀的需求將會更大。屆時,也會帶動更多人增收致富,更好地助力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