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幾場透雨過后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個舊市
山林間的野生菌破土而出
一大早
保和鄉斐賈村的村民就挎著背簍
在松針覆蓋的山谷中仔細搜尋
對他們而言
這不僅是收獲自然的饋贈
更是“包山拾菌”新模式帶來的增收希望
“這里菌子比較集中
山上都是松林
菌子基本都長在松樹下面”
在斐賈村包山拾菌試驗示范基地
承包戶童家扎
一大早就步履匆匆地開始搜尋采收
今年是該村
推行“包山拾菌”管理模式的第二年
經全村同意和村集體決議
9戶村民去年開啟這一新嘗試
當年就實現村集體經濟增收
走出了以往“散戶搶采、價格受限”的困境
“我們晚上用手電筒去找菌子
找到后拿棍子插下做標記
早上六點起來拾,拾到八點結束”
村民童春龍分享了他的“獨門秘籍”
這種夜間定位、清晨集中采摘的方式
最大程度保證了菌子的新鮮度
品種包括白蔥、紅蔥、青頭菌等
“多產”并非偶然,精心管護是秘訣
“除了拾菌子,我們還要除草、清理垃圾”
童家扎說
通過分片競包方式
將集體山林野生菌采摘權
承包給有能力采菌、護菌的人
統一管理、采摘、銷售
野生菌的生長環境得到有效保護
菌子品質自然也有了保障
新鮮野生菌下山后
大部分品相好的被立即送往市場銷售
小部分則作為拾菌人
犒勞自己的“山珍”端上餐桌
“我們當天采摘,當天售賣
新鮮菌子吃起來香滑美味鮮嫩,口感好
吃過的人基本都會回頭來買”
童家扎對野生菌的品質充滿信心
斐賈村黨總支書記
村委會主任李衛光說
“‘包山拾菌’實現了斐賈村優勢資源集中
遇到才冒出來的菌就會再養養
等品相、重量都合適了才會采
這時候的價格也是最好的”
據了解
未來3年
這片菌山預計
每年可為村集體穩定增收5萬元左右
從“散戶亂采”到“包山精管”
既“包”住了青山
守住了“鮮”味
也讓斐賈村野生菌的身價今非昔比
“包山拾菌”的新模式
讓村民守住了青山
也收獲了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