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完全依賴農業生產的鄉村自從去年搞起香菇種植后,兩年多來已經建成種植大棚60棟。然而,在最大限度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資金的短缺、香菇價格的下跌、銀行貸款政府貼息的不到位又考驗著當地的農民。
這些天來,山西省垣曲縣歷山鎮不落地村村委會主任劉燕雷十分苦惱。
小山村發展香菇種植
不落地村是一個典型的山區貧困村,因為地處歷山腹地,山高、土薄,農業生產十分落后。2008年被選舉為不落地村委會主任后,劉燕雷經過幾年考察于2011年帶領全村16戶農民發展起了香菇種植,并且成立了專門的合作社,入社的農戶達到五六十戶。去年底,劉燕雷成功連任村委會主任。
為了更好地節約建設成本,提高生產效率,這個合作社最終決定建設架式小棚,一改傳統的只在地上放置菌棒的做法,結果大大提高了大棚空間的利用率。劉燕雷告訴記者,2萬元建成的架式小棚,產出的香菇與7萬元建成的棚相差不多。在不落地村的香菇種植基地,記者看到,一棟棟大棚填滿了整個山谷,大棚內一梯梯支架間,香菇正在菌棒上使勁地生長著。在這60棟大棚中,有48棟是去年建成投產的。劉燕雷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個大棚一年需要的成本是8000元,不算個人的勞動投入贏利在兩萬元左右。但是,即便如此今年初還是有不少種植戶動搖了。
配套不足傷害農民
去年初,一斤干的香菇可以賣到28元到34元,而等他們的香菇出售時,一斤干菇的價格至少跌了10元。當初,為了建設大棚,大家都是從當地的農村信用社貸的款。然而,每戶只能貸3萬元,其中1萬元還要成為保證金,根本取不出來,3000多元的利息直接從中扣除。
記者發現,受中原經濟發展的影響,近幾年來,晉東南和晉南地區臨近河南的一些縣市紛紛走上發展食用菌種植的致富之路。有的成了國家扶持項目,而有的則是農民獨自發展。因為倉儲、物流配套的落后,香菇很快在這些地區變得過剩,有條件的地區通過一些大公司的帶動把鮮菇打入日韓市場,而有些地區只好把鮮菇烘烤干了,等待收購。劉燕雷告訴記者,香菇價值最大的時候是鮮菇,但他們只能看著鮮菇變成舊菇,再變成干菇,香菇的價格也打了折扣。
香菇大縣應對挑戰
前幾個月,不落地村還上了上一年的60萬元貸款,而新的貸款也同時產生。“如果現在放棄,不僅會傷害農民的經濟利益,更會傷害農民在家鄉發展經濟的決心。”為了打消農民的顧慮,劉燕雷計劃想方設法籌資建成一座標準冷庫,尋找銷路,盡可能出售鮮菇,增加農民的收入。這些天,不落地今年的大棚終于開始出菇了。來自侯馬、太原、運城,以及河南濟源的一些菇商已經嗅到了商機,蜂擁而至,但還沒有到銷售的季節,到底今年的價格好不好,農民心里還沒有底。在采訪中,農民告訴記者,向信用社貸款原本當地政府承諾給貼息的,可一年過去了,貼息遲遲下不來,他們挺著急的,因為這關系到種植香菇到底能不能掙錢的問題,也關系到是外出打工還是在家創業。
記者了解到,在整個垣曲縣,香菇種植正在快速發展。2011年,該縣的香菇種植就已經達到421萬棒,如果按照劉燕雷2000棒一棚計算,全縣已經超過了2000棚,而鮮菇的產量將超過600萬公斤,成了名副其實的香菇大縣。為了解決香菇產業的長遠發展,延伸產業鏈條,提高香菇產品附加值,把香菇產業做成富民產業,在政府的支持下,該縣的一家香菇龍頭公司去年投資2318萬元新上了年產2000萬瓶香菇醬項目。項目全部建成投產后,年可加工香菇200萬公斤,消化香菇柄215萬公斤,可帶動1萬農戶增收5600萬元。目前,該項目一期工程已于去年11月17日正式投產。完全達產后,有望解決農民賣菇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