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記者走進莒縣浮來山街道海子后村,一座座現代化食用菌大棚在烈日下靜靜佇立。雖然眼下并非平菇的生產旺季,但位于該村菇豐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的工人們卻格外忙碌——— 他們正抓緊這段“空窗期”升級設備、優化菌種、拓展市場,為平菇生產旺季做足準備。
“現在正是我們練內功的好時候。”浮來山街道海子后生態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董事會成員、黨小組組長朱孝平一邊檢查新引進的自動化裝袋機,一邊跟記者介紹。在這個省級鄉土產業名品村,平菇種植的淡季并不意味著停歇,而是產業升級的關鍵期。
移步莒縣菇豐食用菌合作社的研發車間,技術人員正在調試數字化控制系統;包裝區里,工人們忙著設計新款產品包裝;辦公室里,電商團隊的鍵盤敲擊聲此起彼伏———一幅產業振興的生動圖景正在這個夏天徐徐展開。
返鄉創業小蘑菇撐起致富夢
2012年,在外打拼多年的朱孝平帶著蘑菇種植技術回到家鄉,聯合20戶村民率先開展平菇種植。起初,他們只是小規模種植,采用傳統方式生產,產量和收益都不穩定。但朱孝平深知,要想讓產業長久發展,必須走標準化、品牌化道路。
2019年,莒縣菇豐食用菌合作社正式在海子后村注冊成立,開始系統化運作。該合作社引進先進技術,改進種植模式,并注冊了“新海子”商標,通過綠色食品認證,讓產品打入中高端市場。短短幾年間,海子后村的平菇年產量突破750萬公斤,年銷售收入達千萬元,成為全市平菇產量最大的村。
食用菌作為高附加值農產品,市場需求旺盛,尤其是富硒、綠色食品更受消費者青睞。如今,莒縣菇豐食用菌合作社瞄準這一機遇,通過技術創新和品牌建設,推動平菇產業升級,成為當地農業經濟的支柱產業。
科技賦能讓傳統種植煥發新生
“以前種菇全靠經驗,現在靠的是數據。”莒縣菇豐食用菌合作社技術員指著大棚里的智能溫控系統介紹道。近年來,莒縣菇豐食用菌合作社與大連外國語大學合作研發數字化大棚控制系統,實時監測溫度、濕度、二氧化碳濃度,確保蘑菇在最適宜的環境中生長。
技術創新是合作社的核心競爭力之一。莒縣菇豐食用菌合作社采用“單頭出菇”技術替代傳統雙頭出菇,使菇形更飽滿、品質更優;用枝條菌種代替固體顆粒菌種,不僅縮短發菌周期,更讓鮮菇提前上市;自主研發的“菌包子母環”技術,提高了菌包封裝效率,并申請了國家專利。
此外,該合作社不斷升級生產設備,從最初的人工拌料到手推式拌料機,再到如今的自動化臥式拌料機,生產效率大幅提升。
品牌引領小蘑菇走向大市場
“我們的平菇不僅賣到江浙滬,還出口美國。”朱孝平自豪地說。近年來,該合作社通過綠色食品認證、富硒產品檢測,并采用“饑餓營銷”策略,在南方高端市場實行定點限量供應,使“新海子”平菇成為搶手貨。
2024年,合作社在寧夏西吉縣建立生產基地,破解了夏季高溫導致平原地區無法種植的難題,實現“南菇北移”的跨區域布局與全年穩定供應。同時,他們與山東省農科院合作,研究廢棄菌棒資源化利用技術,推動產業可持續發展。
黨建引領共富路上一個不落
2023年,菇豐合作社加入黨支部領辦合作社行列。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2024年流轉土地200畝,新建平菇種植大棚,為村集體增收10萬多元。目前,合作社常年吸納100多名村民就業,帶動周邊50多戶農戶種植平菇,真正實現了“村民致富、集體增收、產業興旺”的目標。
如今,海子后村正規劃建設“海子仙菇”蘑菇主題農場,探索“農業+旅游”新模式,讓游客體驗采摘樂趣、了解菌菇文化。同時,計劃將菌包商品化,進一步延伸產業鏈,讓“小蘑菇”真正成長為“大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