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昌寧縣的高山深谷中,生長著一種珍稀菌類——舞茸(灰樹花)。它如云似羽的獨特形態、鮮美濃郁的風味,以及公認的食藥價值,使其在野生菌市場上大受歡迎。然而,其苛刻的生長環境與極低的自然產量,曾讓無數食客和農戶望而興嘆。昌寧縣棚鮮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用十年的堅守與不斷創新的技術,成功在云南高原地區將這份“山林厚禮”帶入人工量產時代,為高原特色農業發展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以前采到一朵野生舞茸,就像中了彩票一樣高興!”合作社負責人李鵬勛感慨道。這份珍稀特性與市場的巨大需求,點燃了合作社人工培育舞茸的決心。自2015年起,依托20多年來在平菇、榆黃菇等食用菌種植領域積累的深厚經驗,合作社踏上了漫長的攻關之路。
舞茸對生長環境的要求極為苛刻——溫度、濕度、光照、氧氣、特定共生樹種(如麻栗樹)缺一不可。云南省內鮮有人嘗試栽培,而合作社始終堅持試驗探索。尤其是自主創新的“兩斷式更氧”栽培技術投入使用后,其生物學轉化率從原先的不足20%躍升至85%,成功實現商業化栽培。這意味著相同的原料投入下,鮮菇產量能翻數倍,且品質穩定可控,一舉突破了規模化、商業化栽培的最大瓶頸。
2025年,合作社迎來了舞茸量化生產的里程碑:種植舞茸400余平方米,首批試種的10000包菌袋于4月如期出菇,現已采摘鮮菇2000余斤,預計9月份采摘結束,產量約4000斤,目前市場價格維持在每公斤30元到50元,廣泛銷往昆明、大理、臨滄、德宏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