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這一眼望不到邊的樟子松林,40多年了,只有生態效益,沒有經濟效益。如今,林下種上了赤松茸,可以實現生態、經濟效益雙贏。”日前,在彰武縣阿爾鄉鎮林場白音花分場,該鎮林草站站長李占勇告訴記者,今年,阿爾鄉鎮通過學習考察,決定嘗試開展林下種植赤松茸以及益母草、旋復花,推動發展“林菌”“林藥”等多模式的林下經濟。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做好“土特產”文章,發展林下經濟。這是林下經濟第一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也必將成為國家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的重要切入點。早在2024年底,彰武縣以傳統林糧間作轉向復合型林下經濟為目標,結合縣域實際,制定了《彰武縣林下經濟產業五年發展規劃(2025—2029)》,提出要把林下經濟作為新時期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新路徑,作為打好打贏科爾沁沙地殲滅戰的重要支撐,作為推動全縣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戰略。
林下經濟怎么搞?彰武縣各鄉鎮因地制宜謀發展。地處遼寧省和內蒙古自治區交界的阿爾鄉鎮,是彰武縣打響科爾沁沙地殲滅戰的最前沿。全鎮土地面積22萬畝,其中林地面積13.6萬畝,約占土地面積的六成。林木資源和林下資源十分豐富。
“其實,恰恰是林下環境為食用菌以及仿野生中草藥的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今年7月,我們種植了赤松茸100畝,此外還種植了少量的益母草、旋復花。以赤松茸為例,它也叫大球蓋菇,口感非常好,也富含維生素,市場銷路根本不愁,價格也好,等到9月中下旬頭茬赤松茸收獲,就能見分曉。以畝產3000至5000斤計算,每畝純收入就能達到1.5萬元。”李占勇講,“畢竟是頭一次嘗試,目前看技術和管理方面是最大課題。現在全鎮總動員,我們這些從前搞育林、造林和防火的人員也都在積極學習種蘑菇、種中草藥……要發展,就要打破舊思維,要實現‘林下生金、產業循環’,要走上新時代綠富同興的治沙新路,就必須學起來,干起來!有彰武70多年的治沙精神,就沒有什么事兒會難住我們!”李占勇信心滿滿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