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福州日報記者在羅源縣起步鎮上長治村看到,一排排標準化的鋼架新菇棚林在田間挺立著,大棚里,菇農們正忙著采摘、包裝秀珍菇,而生產區一角則是堆積如山的一袋袋菌菇棒儼然一幅豐收圖。
氣溫直接影響著食用菌的生長,傳統的菇棚是典型的“靠天吃飯”,一旦天氣不好,產量就受到影響。秀珍菇生長期為5月至9月,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食用菌產業的發展。為了突破傳統食用菌發展瓶頸,羅源從去年11月起積極推動設施農業發展,與菇農、企業一起將原先的竹木大棚改造升級為鋼架大棚,實現食用菌產業“蛻變”。
在上長治村一間鋼筋水泥澆筑的標準化現代“廠房”里,只見大棚內壁所采用的都是保溫材料。在這里,新生產出來的菌菇棒將經歷機械化高溫滅菌、降溫、再接種等直至菌種生長。“這個鋼架大棚就好比工廠,通過控制溫度、滅菌等程序,菌菇生產實現了規模化與全年化生產。”在一旁的希望食用菌合作社負責人黃先生告訴記者,今年秀珍菇的產量、質量都將得到提升,這多虧政府幫助他們進行大棚升級改造,不僅指導技術,還給予相應的財政補貼。
“單改造這24畝鋼架大棚就花了400多萬元,還好政府補貼了60多萬元。”黃先生告訴記者,在政府的支持下,希望合作社投入1000多萬元,引進新的菌包生產線和現代化生產設備,實現了從傳統竹木大棚到現代鋼架大棚的轉變。通過走“工廠化”生產模式,既控制菌菇的生產,還減少了用工數量,節約成本,解決企業“用工”問題。
有了政府的大力支持,黃先生對企業的前景十分看好。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按原本年產300萬袋秀珍菇的能力,用了鋼架大棚后,預計可年產1000多萬袋,按市場批發價算,產值可達3000多萬元,扣除成本,合作社年可創利近千萬元。
與希望食用菌合作社一樣走規模化生產的還有種植大戶鐘則鑾。他種植食用菌3年了,一直想擴大規模。去年年底,在政府鼓勵下,他和村里的幾個農戶合資200多萬元,引進了鋼架大棚、鍋爐等現代生產設備,并請來技術人員,準備大干一場。看著長勢喜人的秀珍菇,鐘則鑾說,鋼架大棚取代竹木大棚后,秀珍菇的產銷既省心又省力,他對未來信心大增。
氣溫直接影響著食用菌的生長,傳統的菇棚是典型的“靠天吃飯”,一旦天氣不好,產量就受到影響。秀珍菇生長期為5月至9月,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食用菌產業的發展。為了突破傳統食用菌發展瓶頸,羅源從去年11月起積極推動設施農業發展,與菇農、企業一起將原先的竹木大棚改造升級為鋼架大棚,實現食用菌產業“蛻變”。
在上長治村一間鋼筋水泥澆筑的標準化現代“廠房”里,只見大棚內壁所采用的都是保溫材料。在這里,新生產出來的菌菇棒將經歷機械化高溫滅菌、降溫、再接種等直至菌種生長。“這個鋼架大棚就好比工廠,通過控制溫度、滅菌等程序,菌菇生產實現了規模化與全年化生產。”在一旁的希望食用菌合作社負責人黃先生告訴記者,今年秀珍菇的產量、質量都將得到提升,這多虧政府幫助他們進行大棚升級改造,不僅指導技術,還給予相應的財政補貼。
“單改造這24畝鋼架大棚就花了400多萬元,還好政府補貼了60多萬元。”黃先生告訴記者,在政府的支持下,希望合作社投入1000多萬元,引進新的菌包生產線和現代化生產設備,實現了從傳統竹木大棚到現代鋼架大棚的轉變。通過走“工廠化”生產模式,既控制菌菇的生產,還減少了用工數量,節約成本,解決企業“用工”問題。
有了政府的大力支持,黃先生對企業的前景十分看好。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按原本年產300萬袋秀珍菇的能力,用了鋼架大棚后,預計可年產1000多萬袋,按市場批發價算,產值可達3000多萬元,扣除成本,合作社年可創利近千萬元。
與希望食用菌合作社一樣走規模化生產的還有種植大戶鐘則鑾。他種植食用菌3年了,一直想擴大規模。去年年底,在政府鼓勵下,他和村里的幾個農戶合資200多萬元,引進了鋼架大棚、鍋爐等現代生產設備,并請來技術人員,準備大干一場。看著長勢喜人的秀珍菇,鐘則鑾說,鋼架大棚取代竹木大棚后,秀珍菇的產銷既省心又省力,他對未來信心大增。